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城镇化、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为广大民族区域乡村聚落的保护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以重庆市少数民族区域(四县一区)为研究对象,利用ENVI遥感影像处理软件和ArcGIS空间分析工具,通过景观指数分析、空间结构分析以及实地走访调研定量分析在1980-2018年间该区域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通过构建CA-Markov模型,在分析2000-2018年间重庆少数民族区域(四县一区)的演变特征的基础上,对该研究区2028年的乡村聚落格局进行预测,运用莫兰指数对2000-2028年间聚落整体空间分布模式演变进行分析;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代表,对影响乡村聚落演变的因素进行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乡村风貌变化较大影响到民族区域传统乡村聚落的保护。在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进行聚落景观格局优化研究,将重庆市少数民族区域乡村聚落划分成四种优化类型,并结合聚落布局类型及生态安全保护格局,探讨聚落格局优化方向与策略,对乡村聚落保护提出相关对策。结果显示:(1)1980-2018年间,重庆市少数民族区域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和斑块总面积不断增长,斑块密度呈下降趋势,聚落整体空间分布格局更趋于分散。重庆市少数民族区域乡村聚落形态属于聚集型,聚集态势十分显著,且随着时间演变该研究区局部地区乡村聚落的分布更加紧密。重庆市少数民族区域乡村聚落核密度值较为稳定,聚落形态主要以团状和条带状为主。(2)通过模型预测,重庆市民族区域乡村聚落2018-2028年间,整体布局未发生明显位移,0.9999 km~2的乡村聚落转变为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0.0214的未利用土地转变为乡村聚落;2018-2028年间,莫兰Ⅰ指数将会持续增加,达到1.441,Z得分增加1.602,相关性依旧显著,研究区到2028年间依旧会延续聚集分布态势。(3)乡村聚落集中分布在道路沿线和交通枢纽处、坡度小于25°的低山地貌区、距离河流1 km缓冲区内以及距离耕地100 m缓冲区内;人口、经济、传统文化和国家政策支持也是聚落演变的基础。深入探讨重庆市少数民族区域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为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脱贫致富、维护社会稳定提供理论依据。(4)优先整治型乡村聚落共计用地25.035 km~2,占总规模的86.797%。根据研究区乡村聚落景观布局特征分析可知,此类聚落布局散乱、规模普遍较小、斑块破碎,应加强区内生态廊道和节点的保护和建设,以连接破碎生境,增强生态连通性。限制扩张型乡村聚落耕地和水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比较适宜居住和生产的区域,共计用地3.158 km~2,占乡村聚落总规模的10.949%。该区现有乡村聚落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应限制区域内乡村聚落的扩张和用地规模,防止其向内部生态涵养区扩张,以提高居民生产生活水平和区域宜居程度。适度建设型聚落规模小,基础服务设施较完善,共计用地面积为0.481 km~2,占乡村聚落总规模的1.668%。应充分挖掘其整理潜力,对已有村落进行改造,不断完善配套设施,使乡村聚落空间布局更加协调合理。重点发展型乡村聚落面积为0.169 km~2,占乡村聚落总面积的0.586%。应将靠近镇区的聚落逐渐纳入城镇管理体系,重点发展区位优越、带动力和经济辐射强的聚落,吸引周边零散聚落向该区域集中,合理布局乡村聚落。(5)运用最小累积指数模型,对石柱县各乡镇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对重点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适合石柱县发展的五大生态安全的产业发展模式。传统聚落面临着消亡、商业化、外来文化冲击以及生态恶化等威胁;采取就地保护和易地搬迁保护相结合的举措,最大限度地保持聚落原貌,在保护的同时依托当地特色开展特色旅游业。对重庆民族区域乡村聚落演变进行分析和预测,可以为该区域的传统乡村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改善乡村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