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发展一直是党中央关注的重点问题,村民道德信仰问题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伴随着社会变革,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的现象层出不穷,所以建构乡村居民的道德信仰就显得尤为重要。乡村居民道德信仰的形成,受其环境的影响,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表现的尤为突出。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研究沁源县村民道德信仰的现状,分析非理性因素在道德信仰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并针对村民道德信仰所存在的问题,从非理性因素的人性论层次出发提出解决方案。分析了欲望、情感、意志和信念等非理性与村民道德信仰形成之间的关系,并给出相应的建设性建议。依据调查结果正确认识和分析村民在道德信仰上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村民道德信仰缺失的非理性因素的表现方式,利用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摒弃其消极影响,进而提出村民道德信仰建构的措施和方法,提高村民道德素养,加快建构村民道德信仰的步伐,这对乡村道德文明建设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对非理性因素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理清了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并着重分析了欲望和需要、情绪和情感、意志和信念这几种非理性因素的内涵和特点。其次在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道德信仰的概念,说明了道德信仰的功能和作用。此外,从欲望、情感、意志、信念等方面探讨了道德信仰与非理性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论述奠定理论基础。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的形式对太行山区沁源县五个村的村民进行了道德信仰方面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村民非理性因素层面道德信仰的现状、表现及其原因,并且对非理性因素在道德信仰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一方面,分析了非理性因素中各因素在道德信仰形成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道德信仰形成中,完全脱离理性因素,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非理性因素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在道德信仰的形成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不利于村民道德信仰的建构。此外,在社会转型的条件下从非理性因素的层面探析了村民道德信仰建构途径。如何充分利用非理性因素,发挥其积极影响,抑制其负面影响,让其在村民道德信仰形成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最后,以村委会为主的社会组织需要采取不同的对策,对村民进行道德信仰教育,合理地利用非理性因素,促成村民道德信仰的建构。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调查对象仅是选取几个村落进行调查,并不能说明全国居民整体的道德信仰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