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家事纠纷虽然属于民事纠纷的范围,但与普通民事纠纷存在差别,家事案件的审理受到广泛关注,家事案件的审理有时会涉及到未成年人的相关权益,能否真正落实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是现代社会追求的共同目标。尽管法律制度趋于完善,但社会情况复杂多变,难免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存在不足之处,其程序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便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维护未成年人的程序权益,关系着其在家事审判中能否有效维护自身的各项利益。因此,如何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事纠纷虽然属于民事纠纷的范围,但与普通民事纠纷存在差别,家事案件的审理受到广泛关注,家事案件的审理有时会涉及到未成年人的相关权益,能否真正落实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是现代社会追求的共同目标。尽管法律制度趋于完善,但社会情况复杂多变,难免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存在不足之处,其程序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便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维护未成年人的程序权益,关系着其在家事审判中能否有效维护自身的各项利益。因此,如何使未成年人的程序权益得到有效维护,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未成年人在家事审判的程序权益主要体现在家事案件审理程序中享有的权利,但现有的法律规定难以保障其本应享有的权利,需要设立一些特殊的程序或制度让家事案件中的未成年人有能力、有权利就家事诉讼中的关键问题发表意见,并且意见可以被裁判法官听到,从而保障未成年人能实质性、富有影响力地参加诉讼活动,确保未成年人不仅可以发声,还可以主张权利,保障其程序权益得以实现。未成年人在心理方面不成熟,家事案件按照普通程序审理,很可能忽视未成年人在家事纠纷中的程序权益。对于未成年人在家事审判中的程序保障,立法与司法现状存在诸多问题。立法上能够用于保障其程序权益的规定较少,且分布零散,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在审判实践中,其诉讼主体地位难以在审判过程受到重视,诉讼地位也容易被忽视,限制了未成年人的程序参与程度,其程序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未成年人应是能够行使权利来维护自身权益的主体,在涉及自身权益的家事案件中都应享有程序权益,而不能因受到成年家庭成员之间利益化纠纷而忽视其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基础要重视未成年人的程序权益保障问题,这也是适应家事审判改革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分析我国现行法律和司法实践中对未成年人的程序保障有哪些不足,以及如何保障未成年人在家事审判中程序权益。文章第一部分为引言,从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二部分是从我国家事审判中未成年人的程序权益展开,介绍未成年人家事审判的特征,以及保障未成年人程序权益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以两个典型案例引入的方式,揭示当前审判实践中未成年人程序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例如:未成年人如何实现未成年人与法官有效沟通的问题、未成年人主体地位不被重视的问题等。第四部分是针对于以上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提出了完善未成年人意见表达机制、设立利益代理人制度、完善事实查明制度、优化审判组织及人员配置,完善社会观护机制等几项对策,为未成年人的程序权益构建系统性的保障体系。在诉讼中,保障其程序权益的同时,更要注重其身心健康,从更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角度,大大降低未成年人可能受到的心理压力。
其他文献
近年来,医疗纠纷问题在医疗机构及社会生活中日趋涌现,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当大量的高科技产品被应用于医疗活动中,一旦出现损害事故,就很难厘清其中的法律原理,使得相关的诉讼变成了一场争论不止的拉锯战,对患者和医疗机构都造成了更大的伤害。高级医疗产品引发的医疗损害既是现下公众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成为我国司法诉讼中的难点问题。高级医疗产品损害的研究既关系到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和身体权,也关系到医
股东的出资是公司运转的血液,若出资存在瑕疵会损害公司资本的完整性,进而损害债权人利益。因此,当出现公司不能向债权人清偿债务的情形时,因债权人无法及时地了解公司内部股东的出资情况,也无法及时向瑕疵出资股东行使权利,债权人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我国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13条对瑕疵出资股东的责任作出了规定,对于公司债权人,瑕疵出资股东在公司不能清偿债务时,需承担补充责任。但由于股权是可以转让的,当瑕疵股权持
《韩非子》作为先秦诸子和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其用于阐明道理的叙事性文本已经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从叙事学的视角出发,以《韩非子》中的故事为对象,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窥探《韩非子》叙事的全貌,共为五章。第一章,《韩非子》叙事的内容与来源。本章将其叙事文本分为上古传说、历史故事与民间故事三类,以历史故事为主,民间故事其次,古史传说最少,并对此故事比例进行了原因分析。通过与其他典籍的对读,将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案件都能找到与案件有关的直接证据,这时“目击者”就能为司法实践提供较大程度的帮助。在案件中,目击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陈述以及辨认犯罪嫌疑人上。但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击者在辨认犯罪嫌疑人时的准确性值得关注。如果目击者的辨认准确性不高,而司法实践中采纳了目击者的证言,就很容易引起司法不公现象的发生。因此,如何提高目击者辨认的准确性成为许多研究者关
关于第三人介入下安全保障义务人(以下简称安保义务人)的责任,我国《民法典》第1198条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只规定了责任形式,没有详细说明责任究竟应该如何承担的问题,因此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该条文都有很大争议。通过查阅大量案例发现,在第三人侵权的情况下,安保义务人责任的性质、构成要件、归责原则、责任形态等方面都存在适用混乱的状况。文章拟解决的问题是在第三人侵权的情况下,安保义务人承担何种责任,即在第三人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涉及数据不正当竞争的案件广泛采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这一原则性条款,原则性条款的违法判断标准模糊,存在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缺乏具体操作指引,而大量援用第二条可能破坏自由竞争的秩序,对企业竞争行为造成干扰。为了回应司法实践之需,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正式纳入了业界所称的“互联网专条”,然而互联网产业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将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类型化的难度,所以说该条的效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促成我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流失。与此同时,人均寿命的整体提高以及国家医疗水平的显著提升,使得越来越多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人不可避免地进入劳动力市场。由于立法的缺失和部分法律的模糊性规定,我国对于该类人群的法律地位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超龄劳动者因工负伤而无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问题由此显现。而在司法实践中,正因为没有统一的法律适用标准,导致各地“同案不同判”现象的
本文着眼于电子送达实践中对“受送达人同意”条款适用产生的争议,即电子送达是否应取得“受送达人同意”,如果取得同意,采用何种同意方式;如果无需取得书面明示同意,理论依据是什么,实践效果如何。这些争议产生的根源在于立法规定的“受送达人同意”条款较少,亦未出台司法解释对“同意”的方式、适用的标准进行详细规范,而在实践中已经制约了电子送达效用的发挥。部分法院为了提升电子送达的实际效用,对如何适用该条款进行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通过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大力推进涉农中职教育。为了优化涉农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涉农中职生学习积极性,本文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的实地观察和调查研究,聚焦探索涉农中职生专业选择和学习积极性之间的相关关系。本课题以兰州X中职学校的涉农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等方法,对影响涉农中职生专业选择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了
2015年《立法法》的修改,立法权已经扩容至全部设区的市,如何行使好下放的法定职权,对于新授权的设区的市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设区的市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在地方法治上拓展自主权和上升空间。设区的市地方立法需求强烈,给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恣意行使提供了可能,加之诸多新设区的市立法能力不足,极易出现越权立法、冲突立法和重复立法等乱象。为能够高质量地满足设区的市地方立法需求,有必要对设区的市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