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吉尼亚·伍尔夫不仅在小说领域著作等身,而且在日记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作家日记呈现着小说背后的创作过程。伍尔夫日记中有大量内容与文学创作相关,展现着小说文本的建构过程。本文以伍尔夫日记与小说《雅各的房间》(1922)、《达洛维夫人》(1925)和《到灯塔去》(1927)为研究文本,旨在揭示伍尔夫日记对其小说创作的作用。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简述弗吉尼亚·伍尔夫及其日记,述评国内外伍尔夫日记的研究现状,旨在廓清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进而阐述本论文的论题与研究框架。第二章探究作家日记与其文学建构的关系,阐明作者意图与艺术自律的理论概念。第三章研究《雅各的房间》的建构过程,指出伍尔夫通过采用“没有脚手架”的新形式与“真正的小说素材”观,实现了作者在日记中所明示的创作意图。第四章关注《达洛维夫人》的生成过程,认为伍尔夫通过运用“隧道挖掘法”、“人物即是观点”、“诗意的表达”,探索人物的内在真实,实现了作者在日记中所记录的原初设想。第五章分析《到灯塔去》的创作过程,阐明伍尔夫在小说中实现了日记中所记录的小说的框架结构设计与“中心是父亲这个角色”的想法,但是日记中所构思的莉莉与拉姆齐先生重逢的场景在小说创作实践过程中发生改变,由此可见,在实际的文学建构过程中文本不完全受控于作者意图。最后,结论指出,作者意图存在于伍尔夫的文学建构过程中;但在一定程度上,当作者意图和艺术规律不符时,作者意图会让位于艺术自律性。日记与小说间的相似性表明作者意图对小说创作的影响,而两者间的差异性反映出艺术遵循自律性原则。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简述弗吉尼亚·伍尔夫及其日记,述评国内外伍尔夫日记的研究现状,旨在廓清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进而阐述本论文的论题与研究框架。第二章探究作家日记与其文学建构的关系,阐明作者意图与艺术自律的理论概念。第三章研究《雅各的房间》的建构过程,指出伍尔夫通过采用“没有脚手架”的新形式与“真正的小说素材”观,实现了作者在日记中所明示的创作意图。第四章关注《达洛维夫人》的生成过程,认为伍尔夫通过运用“隧道挖掘法”、“人物即是观点”、“诗意的表达”,探索人物的内在真实,实现了作者在日记中所记录的原初设想。第五章分析《到灯塔去》的创作过程,阐明伍尔夫在小说中实现了日记中所记录的小说的框架结构设计与“中心是父亲这个角色”的想法,但是日记中所构思的莉莉与拉姆齐先生重逢的场景在小说创作实践过程中发生改变,由此可见,在实际的文学建构过程中文本不完全受控于作者意图。最后,结论指出,作者意图存在于伍尔夫的文学建构过程中;但在一定程度上,当作者意图和艺术规律不符时,作者意图会让位于艺术自律性。日记与小说间的相似性表明作者意图对小说创作的影响,而两者间的差异性反映出艺术遵循自律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