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国内旅游发展已进入全民时代,国民旅游意识普遍增强,乡村地区成为人们缓解压力、回归自然的首选之地。然而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民族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民族村寨凭借其独特的民族建筑、民族节庆、民族服饰与民族艺术等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物理意义上的乡村地域空间,更是承载人们长期以来生活实践、进行文化生产与传承的场所,是典型的文化空间。再加上地理学界的文化转向,使得空间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文化空间成为一大研究热点。然而伴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村寨的传统和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文化典型性和代表性逐渐消失。在此背景下,对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文化空间重构进行研究,将为提升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促进民族文化活态保护与传承提供启发性的思路和方法。
论文在梳理国内外关于文化空间、旅游文化空间、乡村文化空间和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空间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空间生产理论、文化涵化理论和旅游系统理论等相关基础理论,重新定义了文化空间并界定出乡村旅游文化空间及其重构的概念。通过借鉴不同学者关于文化空间、乡村文化、乡村文化空间、旅游文化空间等的分类标准及体系研究,提炼出乡村旅游文化空间的要素并运用于乡村旅游文化空间指标体系的构建中,最终形成以物质旅游文化空间、精神旅游文化空间和社会旅游文化空间为主要一级指标的乡村旅游文化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广西龙胜大寨村为研究对象,在简要介绍大寨村总体概况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乡村旅游文化空间的形成条件、特征及构成要素。论文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工作,采用游客数据构建了乡村旅游文化空间游客总体认知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结合居民访谈的内容与结果,分析发现大寨村乡村旅游文化空间重构过程中面临着物质旅游文化空间要素不足、精神旅游文化空间开发不足和社会旅游文化空间开发过度三大主问题,最后在遵循整体性、以人为本和适宜性重构原则的基础上,基于政策、制度、资金、外力等外部保障,从再现物质旅游文化空间,具体表现为景观重塑、情境再生和生活展示;开发精神旅游文化空间,具体表现为增加解说、舞台演绎和主客互动;恢复社会旅游文化空间原真状态,具体表现为符号强化、情境模拟等内部支持两方面提出大寨村乡村旅游文化空间的重构策略。
论文在梳理国内外关于文化空间、旅游文化空间、乡村文化空间和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空间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空间生产理论、文化涵化理论和旅游系统理论等相关基础理论,重新定义了文化空间并界定出乡村旅游文化空间及其重构的概念。通过借鉴不同学者关于文化空间、乡村文化、乡村文化空间、旅游文化空间等的分类标准及体系研究,提炼出乡村旅游文化空间的要素并运用于乡村旅游文化空间指标体系的构建中,最终形成以物质旅游文化空间、精神旅游文化空间和社会旅游文化空间为主要一级指标的乡村旅游文化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广西龙胜大寨村为研究对象,在简要介绍大寨村总体概况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乡村旅游文化空间的形成条件、特征及构成要素。论文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工作,采用游客数据构建了乡村旅游文化空间游客总体认知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结合居民访谈的内容与结果,分析发现大寨村乡村旅游文化空间重构过程中面临着物质旅游文化空间要素不足、精神旅游文化空间开发不足和社会旅游文化空间开发过度三大主问题,最后在遵循整体性、以人为本和适宜性重构原则的基础上,基于政策、制度、资金、外力等外部保障,从再现物质旅游文化空间,具体表现为景观重塑、情境再生和生活展示;开发精神旅游文化空间,具体表现为增加解说、舞台演绎和主客互动;恢复社会旅游文化空间原真状态,具体表现为符号强化、情境模拟等内部支持两方面提出大寨村乡村旅游文化空间的重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