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胃癌是现今普外科临床最多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与当今社会生活环境、饮食结构有密切的关系。进展期胃癌仅40%-50%的患者获得根治性切除,即使根治性切除后,也有50%-90%的患者复发和死亡,5年生存率在徘徊在30%左右[1-2]。如何早期诊断胃癌,预防及治疗胃癌的腹膜转移,是当今胃肠外科临床值得探讨的课题之一。胃癌腹膜转移的次序是大网膜到盆腔腹膜,而后为膈腹膜,最后是肠系膜及腹壁,原因为腹膜乳斑是胃癌腹膜转移的选择性位点,腹膜乳斑分布的密度与以上胃癌腹膜转移的次序基本一致,并且乳斑在大网膜上主要集中分布在邻近1、2级血管分支附近,因此大网膜转移灶是研究胃癌腹膜转移的良好材料[3]。胃癌细胞的生物活性、病理分期及大网膜转移程度及许多黏附分子的参与在胃癌的大网膜播散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涉及胃癌的生长、浸润和转移,是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E-选择素是黏附分子选族素家族成员之一,为内皮细胞选择素,仅于活化内皮细胞表面表达,E-选择素在胃癌患者体内成高表达,贯穿着肿瘤生长、侵袭、转移整个病理过程,成为消化道肿瘤生物学行为新型预测指标之一。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比胃癌大网膜转移患者原发灶及转移灶和胃癌大网膜未转移患者原发灶及大网膜未转移组织,观察黏附分子E-选择素的表达情况,进行E-选择素表达量的比较,分析黏附分子E-选择素在胃癌伴有大网膜转移患者中的表达与临床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黏附分子E-选择素在胃癌伴发大网膜转移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选取从2010年7月-2013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胃癌切除术患者,从中筛选出60例蜡块标本,60例胃癌患者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大网膜转移,实验对照组选取60例胃癌患者术后病理诊断未发现大网膜转移,所有病例术前均未接受过放化疗或免疫治疗。蜡块标本材料使用免疫组化SP三步法定性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标本中E-选择素的表达情况,并分析60例胃癌伴有大网膜转移原发灶及大网膜转移灶和60例胃癌大网膜无转移的原发灶和网膜无转移组织中E-选择素的表达情况,并对E-选择素与胃癌临床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1.表达部位:E-选择素主要表达于胃癌组织血管的内皮细胞的胞浆上,而少量表于的胃癌细胞膜上。2.E-选择素在胃癌原发灶中的表达:60例胃癌伴有大网膜转移病例中,有55例在原发灶检测出在胃癌组织血管内皮上E-选择素有阳性表达,表达率为91.7%;60例胃癌大网膜未转移病例中,有34例在原发灶中检测出在癌组织血管内皮上E-选择素有阳性表达,表达率为56.7%;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2)。3.E-选择素在胃癌大网膜转移灶中的表达:60例胃癌大网膜转移组织中,E-选择素在癌组织血管内皮上阳性染色为58例,阳性率为96.7%;60例胃癌大网膜未转移组织中,E-选择素在胃癌组织血管内皮上阳性染色仅为12例,阳性率为20%;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0)。综合分析60例胃癌伴有大网膜患者原发灶及转移灶、胃癌无大网膜转移患者原发灶及大网膜组织的临床相关参数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E-选择素在胃癌伴有大网膜转移患者的原发灶及转移灶中高表达,明显高于胃癌不伴有大网膜转移患者,E-选择素不仅在癌组织血管上表达,也可在肿瘤细胞膜上表达,胃癌伴有大网膜转移病例E-选择素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p=0.025)、淋巴结转移(p=0.010)、有无腹水(p=0.029)、有无脉管侵犯及神经浸润(p=0.016)相关,与病人的年龄(p=0.741)、性别(p=0.186)、肿瘤的部位(p=0.873)及分化程度(p=0.515)无相关性,无大网膜转移组其表达只与浸润深度有关(p=0.002)。结论1、此次实验以免疫组化方法发现了E-选择素在胃癌伴有大网膜转移患者中有高表达,胃癌大网膜有转移患者胃癌原发灶和转移灶血管内皮细胞上的E-选择素表达高于胃癌无大网膜转移患者胃癌原发灶和大网膜组织。2、胃癌有大网膜转移组,随着胃癌临床病理分期的增高、胃壁浸润深度的增加、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多,以及伴发腹水、脉管内侵犯及神经浸润,原发灶及转移灶E-选择素表达率越来越高,成上调趋势3、胃癌无大网膜转移组,E-选择素表达显著低于伴有大网膜转移组,临床病理分期中随着侵袭深度(T)的增加E-选择素的表达逐渐升高。4、随着E-选择素的表达的升高,胃癌患者表现于具有大网膜转移倾向,大网膜转移胃癌患者E-选择素也高表达,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E-选择素其表达量与大网膜转移呈现正相关,E-选择素预测着胃癌大网膜转移患者的临床病期进展,也是大网膜转移的一个重要的黏附分子标志物,在胃癌的大网膜播散的生物学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