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岭南水乡的主要河涌及两岸所构成的滨水空间串联起了水岸重要的商业街道、宗祠庙宇与居住空间。工业化与商业化对水乡产业结构的改变、村落聚居区建筑的蔓延、“桑基鱼塘”模式为主的农耕模式在城镇中的逐渐消亡减弱了人与水的紧密联系。在河长制与湖长制同步推行的环境下,岭南水乡河涌环境得到修复与保护。在建筑日益拥挤的现代社区环境中,滨水空间作为最开敞的连续公共空间,不仅是联系城镇街道的交通系统,也是游客与居民休闲游憩与生产生活的场地。本文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综合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顺德北滘镇林头社区中以林头上涌与林头下涌及其沿岸所构成的滨水空间进行研究,结合环境行为学理论及研究方法,基于人群、环境、行为三大要素对林头社区各河涌段滨水空间进行研究分析。水体是水乡文化的核心,水道环绕的土地因其土壤的肥沃性、交通的便捷性与防御性等优势最先发展为聚落。各类祠堂庙宇、桥梁埠头、植物绿化及各类构筑物体现了滨水空间的文化气息。社区内部自成体系,在外部城市化进程发展过程中保留有一定的独立性。城市化进程所带动的交通与商业发展有效提升外部空间感受。城市化能影响水岸的建筑朝向形态。远离城市街道的古村河岸居民受外部影响较小,其室内外生活统一性程度较高。交通的便利使得村镇的活动中心外移,使得传统古村社区中心瓦解,带动了“城村交接处”的商业繁荣。经过村庄环境提升工程的更新,环境舒适度有所提升。但由于传统优势产业与文化的经营断层与公众影响力的缺乏,并未达到复兴河岸这一目的。由于村镇的城市化发展,诸多居民私建房屋塑造水乡了外部空间。未经规划的房屋建造、多样化风格的房屋样式严重影响了岭南水乡的整体风貌。车辆在滨水道路拥有最大话语权。在人车混行的水岸道路上行车降低了活动人群(尤其是儿童)的安全性。研究发现社区滨水活动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且整体老龄化趋势明显。在沿岸空间个环境要素的分布与服务上,存在空间分布不均的情况。在河涌段之间的联系性与景观整体性上,存在明显的景观断层;对水体景观的利用仍缺乏参与性与实用性。场地的“现代化的”硬质程度越高,水体与人的互动性就越差。岭南水乡传统文化建筑如祠堂、庙宇在年轻人中使用率降低;传统岭南文化与民风民俗的可持续发展还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