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怀道德教育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西方教育领域受到普遍关注并在国际范围产生广泛影响。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她认为关怀和被关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学校被视为关怀的中心,她主张学校把关怀学生和培养学生关怀他人作为教育的首要的道德目的。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为我国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通过剖析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关怀的缺失以及大学生缺乏关怀的种种表现,并进一步来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可以使我们的道德教育在培养合格人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论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着重探讨了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基础和基本观点。诺丁斯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产生于二战后的美国,当时美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社会问题日益严重,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之情严重缺失。由此出发,诺丁斯对美国传统人文教育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并进而提出了关怀道德教育理论。从理论渊源来看,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女性主义的关怀伦理学是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特别是女性主义的关怀伦理学,对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影响尤其深远。本论文从关怀的内涵界定、关怀的对象、关怀的特征和培养关怀的方法等几个方面对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论文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关怀的缺失以及大学生缺乏关怀的种种表现。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大学生道德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大学生在道德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在家庭生活、学校道德教育、社会环境以及网络活动中关怀缺失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由于关怀的缺失,导致大学生道德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些学生对生命的漠视、人际关系紧张、缺乏感恩意识、社会责任感淡薄等等。论文第三部分重点探讨了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首先,以关怀为主线构筑最佳家庭关系。富于关怀的家庭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成为一个好的被关怀者,同样也能使学生成为一个好的关怀者。其次,要重视关怀教育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培养教师的主动关怀、关注学生的不同需要、重视情感教育的作用、探索多元化的道德教育模式等途径,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最后,要重塑关怀他人的社会氛围。这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关怀别人,并通过规范大众媒体和网络信息,树立关怀典型,最终营造一个充满关怀的和谐社会。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合力作用将我国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