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借鉴克拉考尔《德国电影心理史》的研究思路,和克拉考尔截取1918年至1933年这段德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段相似,论文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大陆电影为分析对象。借助雷蒙·威廉斯“情感结构”这一分析范式,通过对于电影所呈现的“情感结构”来把握生活和经验的总体性,从而将艺术分析由封闭式的文本分析扩展为开放性的社会历史分析。通过对于电影的形式分析,尝试走进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深处,更好地理解我们侧身其中的时代。本论文尽管论述的历史时段跨度较大,但在写作的具体展开中,遵循“小切口、大问题”的方式,从形式、社会、人文三重维度展开分析,探索电影、历史、精神三个层面。在具体章节结构中,论文以“道德感”、“个人感”、“现实感”、“漂泊感”概括各个阶段的“情感结构”。论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道德感”:家国之间》。本章重点分析《苦恼人的笑》、《苦恋》、《天云山传奇》等电影,指出“改革”的故事开始于如何讲述“文革”。彼时的电影中“普通人”的出现,以及矛盾冲突在普通人之间的展开,迎合了“新时期”的变革,有效地契合着彼时的情感结构。和“文革”电影努力去女性化,去日常生活化不同,新时期初期这批重述“文革”的电影,在象征意义上以女性的、家庭的基调,安妥历史劫难后的个人。政治讲述包容甚至于征用了“力比多(1ibido)”,将政治的断裂与重建,建基于爱的释放。在这个意义上,“生活世界”与“政治世界”的互相博弈、辩证生产,构成了当代中国情感结构的基本元素与核心线索。作为彼时“情感结构”的集大成者,谢晋的“家”与“国”,对应着生活世界与政治世界;谢晋电影中强化的道德,意味着生活世界的复归。谢晋的女性、爱情与自我牺牲,作为生活世界的象征,把“颠倒的世界”再次“颠倒”过来。这次意义深远的颠倒,可以被视为“改革”三十年情感结构发展历程的重要节点。从“生活世界”与“政治世界”的重新平衡、到“政治世界”的调整与“生活世界”对于“政治世界”的膨胀、积压;从“生活世界”与“政治世界”的断裂,到“生活世界”内部的碎片化,这条历史线索贯穿了情感结构不同阶段的变化。第二章《“个人感”:现代的觉醒》。本章重点分析《巴山夜雨》、《人生》、《顽主》、《本命年》等电影,讨论从《天云山传奇》到《巴山夜雨》预示着一个新的政治世界的展开,以“人道主义”、“良知”、“美好的心灵”等等为能指,一个以技术、专业与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为旨归的“改革”时代到来了。某种程度上,现代性概念就是时间概念。这一时期《钟声》等改革电影强化了“时间”的概念”,其所代表的进化的历史运动,确定着主体的位置与目标,赋予主体以意义。正是在这样的现代结构中,服务于效率、节奏等一切可以使“时间”加速的要素,比如技术化、专业化等,成为对于个体的要求。在当时的影片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青年人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做出贡献。随着现代性的展开,作为“现代化”的配套工程,彼时的电影忠诚地记录着这场历史运动在知识(专业)、法律(规则)、阶级(对于社会差别的重新阐释)三个向度的展开。在此基础上,作为新意识形态的现代化询唤彼时的情感结构“个人感”。“个人”对于共同体的挣脱、对于同质化状态的反抗,鲜明表现在《人生》等电影中。在一个逐渐现代的世界里,个人从共同体中游荡出来,重新寻找生活的理据。新的政治世界重组生活世界,为游离出来的现代的个人,寻找新的生活位置。第三章《漂泊感:父亲、家园与乡愁》。本章重点分析《长大成人》、《头发乱了》、《北京杂种》、《落叶归根》、《开往春天的地铁》、《非诚勿扰》等电影,指出“政治世界”与“日常世界”的断裂激发了另一种情感结构:“漂泊感”。《长大成人》等电影表现出在大变动的时代中,寻找自己精神上的父亲,锚定自己的位置。所谓的长大成人,后撤到个人的故事中,在革命往事与历史记忆退场的时刻,可以识别的只有“自我”。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自我”归根结底是一个历史化的主体结构。本章结尾,对于六部讲述社会流动人群的电影展开分析,指出从《落叶归根》到《非诚勿扰》,和漂泊状态一致,以上电影的故事都是段落式的,一个又一个小故事,缺乏整体性地大叙事。“漂泊”成为“情感结构”的底色,当代中国在剧烈的转型中,寻找着终极的价值皈依。第四章《“现实感”:日常生活的浮现》。本章重点分析《找乐》、《站台》、《小武》、《甲方乙方》等电影,指出“政治世界”与“日常世界”的断裂所激发的另一种情感结构,就是生活实感的浮现,生活本身被当作目的,生活的完整性及其自身逻辑得到尊重。如贾樟柯所代表的返回生活,在本体论的意义上,逼近生活的诗意。贾樟柯《小武》与《站台》的出现,意味着以“现实感”为核心的情感结构与电影美学变得成熟。作为“现实感”的另一条线索,冯小刚的喜剧彻底架空了时代,悬设了一处梦境般的飞地或孤岛,供观众纵情宣泄,又由于在架空的同时不断故意暴露人为的痕迹,由此构成了对于时代的反讽。冯小刚电影解构以往的叙述程式,颠覆这套叙述程式所维系的意义感。《甲方乙方》等电影戏仿革命史,将历史剧本的宏大梦想最终落实于“家”,落实于日常生活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