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东汉的人口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内容涉及东汉人口数量的发展状况、东汉人口分布、东汉人口迁移、东汉人口的统计与管理、东汉人口政策、东汉人口姓氏分布、东汉民族人口、东汉生态环境与人口等八个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本文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第一,《续汉书·郡国志》及注中有关东汉人口总数的记载基本是可信的。以前造成大家认为东汉户口不可靠的原因,有的是史书传抄中的错误造成的,有的是后世学者的误解造成的,有的是后人不了解当时的实际情况造成的,有的则可能是当时统计有误造成的。东汉人口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两汉之际人口的锐减阶段;东汉前期人口的恢复和增长阶段;东汉中期人口的停滞与波动阶段;东汉后期的人口锐减阶段。东汉人口数量的发展变化受羌人大起义等社会因素影响,呈现出不稳定性的特点。 第二,《续汉书·郡国志》一些郡国的户口记载有误,需要订正。东汉时期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依次是河南、山东、河北、四川、安徽、湖南、云南、江苏、湖北、江西等省。东汉人口分布的重心仍在黄河流域,但长江流域的人口迅速增长,长江流域人口的比重却不断提高。 第三,东汉人口的迁移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主要发生在两汉之际和东汉末年,是由战乱因素引起的。大规模人口迁移的流向主要是从黄河流域迁徙到长江流域。 第四,刘秀“度田”是成功了,而不是失败了。东汉时期的户口统计制度是得到认真执行了的,那种认为东汉户口统计不可靠、东汉社会存在着大量隐漏人口的观点是错误的、没有根据的;依附农民、宾客的户籍仍被国家掌握,国家并不承认豪强地主对依附民的占有关系;五属外的宗室著籍於当地,已经是国家的编户齐民了;王侯的子孙多著籍於封地;东汉官吏并没有特殊的户籍,东汉官吏不管在何处做官,户籍基本没有变动,仍在原籍。 第五,东汉时期实行鼓励生育的人口增殖政策、尊奉高年的养老政策、以及对宗室、三老、孝、悌、力田、鳏寡孤独等特殊人群优恤的人口政策。这些人口政策体现了对不同人群的关怀与优抚。 第六,东汉人口姓氏的分布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征,而且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姓氏分布数量就多。东汉时期,各地都有一些势力不等的大姓豪族分布。 第七,东汉时期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和分布,都有各自的特点。东汉中后期,匈奴族的人口约有70万左右,东汉时期匈奴族不断南移;东汉时期西羌的人口约有100万左右,东羌人口约有30万,东汉时期羌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诸郡,但有不断东移的趋向;氏族主要分布在武都郡,人口约有30万;东汉时西域各族人口的数量变化比较大;东汉后期乌桓人口约有20多万,鲜卑人口约有80万,夫余人口约有30多万,艳娄人口约有10万,高句丽人口约有巧万等。 第八,东汉时期各地不同的气候、水利等自然生态条件,对人口的分布有较大影响。东汉时期,气候由西汉的暖湿变为干冷,与此相对应,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中原人南下的移民浪潮,而且出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南迁的情况;东汉时期,凡是水利便利、农业发达的地区,也同时是人口数量较多、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如南阳郡、汝南郡就是如此;东汉时期黄河的治理,也影响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口分布;各地不同的生态环境对人们的习俗、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