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年的具体形态具有社会建构性,随着历史时空背景的变迁而有所不同。西方童年史研究表明,童年建构遵循着分隔路径,成人通过家庭和学校等机制把儿童从成人的生活世界中分隔出来。分隔路径一方面表明成人开始发现儿童之独特性,但另一方面也使得童年自由受到禁锢,童年生态陷入危机。童年危机实际上是文化危机,它的根源在于成人中心主义文化观。在这种文化视野中,儿童被建构为成人的对立面,具有一系列匮乏的属性,儿童沦为被成人文化型塑的“他者”,受到成人权力的控制,被边缘化。
童年的再建构必须以具有平等性、创造性、生态性意涵的文化概念为思考依托。儿童与成人之区别并不是谁有文化或谁无文化,而是在于各自的文化具有怎样的特性。儿童文化的根源就在儿童自身的生命活动中,儿童凭着与生俱来的独特感知方式、好奇心、想象力、合作本能,积极地与世界对话、融合。他们一边再生产成人文化,一边建构自身独特的文化,为两种文化做出贡献。童年就是儿童创造自己、创造文化、转变生长的过程。儿童就是童年的建构者。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虽然存在冲突,但两者亦是共存共生关系。生态童年的建构,必须以儿童的天性为根基,必须通过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的对话才能实现。
中国童年的生态危机亦深刻地体现在儿童教育之中。教育的文化必须以儿童的天性和儿童文化为基点。为了建构生态的、幸福的童年,教育的时间应当“取法自然”,以儿童内在的时间表和儿童的时间观念为教育时间的逻辑起点;教育的空间应当解放儿童的身体,解放儿童的想象力、思维和情感,使教育空间成为成人与儿童互相激发、共同创造、分享意义的生态社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