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生物力学压力与生物耐受性失衡的结果,所以治疗的原则就是恢复膝关节正常的生物力学特性。目前手术治疗主要是胫骨高位截骨术(HTO)及膝关节置换术(TKA)。虽然胫骨高位截骨术可以纠正骨性关节炎病人的下肢力线,然而其它的生物力学特性则可能在治疗中发生改变或是在后期膝关节活动中发生顺应性改变,这使得胫骨高位截骨术的远期疗效不确定。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正借助影像学检查进行多项生物力学参数测定来了解这些改变。目前,国内对于胫骨高位截骨术纠正骨性关节炎手术前后的生物力学影像研究大多专注于截骨术前后冠状面胫股轴线的变化,而对于矢状面水平面等生物力学参数改变研究较少,而且大部分文献都是基于闭合型高位截骨术前后的研究,而对于开放型高位截骨术前后的力学参数改变研究较少。 本课题研究就是针对单侧室骨性关节炎行胫骨内侧高位开放楔形截骨加用锁式内固定手术前后的生物力学参数改变情况的影像学评价。 方法:选择符合临床诊断、测量要求的,且有术前、术后完整随访资料的膝关节内侧间隙骨性关节炎患者30例32膝,男13例14膝,女17例18膝。按照随访时间每膝分为四组:术前,术后1周内,术后1年内,最后一次随访。每膝摄双下肢站立位全长正位片及膝关节正侧位片,对其进行髋-膝-踝角(HKA)、胫股角FTA、胫骨平台-胫骨干角(TP-TSA)、胫骨平台后倾角(PS)、髌骨下缘至胫骨结节最高点的距离LT和髌骨最大对角线长度LP以及Insall-Salvati率(即LT/LP)的测定;其中PS测定采用三种方法,首先制定3条不同的参考线,即分别经胫骨中上段前侧骨皮质切线、胫骨中上段轴线和胫骨中上段后侧骨皮质切线作垂线,它们与胫骨平台前后缘连线之间的夹角就分别构成了3组胫骨平台后倾角,并对四组数据之间进行比较。利用PASW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32膝的术前HKA平均为171.49°±3.12°,术后一年内HKA平均为179.38°±1.70°,最后一次随访时HKA平均为179.42°±1.69°;三组数据之间P=0.000。术前FTA平均为182.27°±4.29°,术后一周内FTA平均为174.33°±2.90°,术后一年内FTA平均为173.80°±2.39°,最后一次随访时FTA平均为173.85°±3.00°;四组数据之间P=0.000。术前TP-TSA平均为84.27°±3.48°,术后一周内TP-TSA平均为91.99°±3.10°,术后一年内TP-TSA平均为91.8°±3.23°,最后一次随访TP-TSA平均为91.75°±3.62°;四组数据之间P=0.000。三种方法测量术前PS的平均值分别为前9.72°±4.28°、中6.33°±4.15°、后3.49°±4.24°,术后一周内PS的平均值分别为前9.17°±5.17°、中5.31°±5.01°、后2.46°±5.00°,术后一年内PS的平均值分别为前8.59°±4.06°、中5.50°±3.91、后2.49°±3.98°,最后一次随访PS的平均值分别为前8.56°±4.07°、中5.08°±3.93°、后2.59°±3.99°;三种方法的P值分别为P(前)=0.210,P(中)=0.219,P(后)=0.225。Insall-Salvati率即LT/LP术前的平均值为1.16±0.20,术后一周内平均值为1.24±0.17,术后一年内平均值为1.26±0.16,最后一次随访平均值为1.25±0.15;四组比率的P=0.000。术前LT值为52.62mm±9.28mm,术后LT值为57.06mm±7.48mm,P=0.000。 结论:(1)骨性关节炎患者经胫骨开放型高位截骨术后胫股角从术前过度内翻矫正至外翻位置,平均纠正角度7.94°±4.12°,同时髋-膝-踝角所反映的力学轴也从术前的偏膝关节内侧矫正至术后基本通过膝关节中心,达到正常人的生物力学参数,符合手术的要求。而且FTA与HKA具有线性相关性,术前测量FTA角度可以帮助制定适宜的手术方案及计算精确的截骨角度。(2)胫骨平台-胫骨干角并不因患骨性关节炎有明显改变,国人膝关节表面相对于胫骨干具有更为显著的向内倾斜,截骨术通过楔形截骨植骨抬高胫骨内侧使此角度发生明显改变,通过测定胫骨平台-胫骨干角可以检测并随访手术效果。(3)胫骨平台后倾角有多种测定方法,个体差异较大,手术前后改变呈现多元化,缺乏统计学意义,提示胫骨平台后倾角度与手术施行者的技术习惯相关。(4)开放截骨会使胫骨结节至髌骨下缘距离增加,而髌骨长度并不会因手术发生改变,因而Insall-Salvati率术后将会增加;胫骨平台后倾角的改变与Insall-Salvati率之间无明确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