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乡村社会经济取得巨大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分配不均等。因此,系统地认识四川省典型县域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形成机制以及村民意愿,可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在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No.5140082175)《基于灾后评价的龙门山区域聚落景观适宜性研究》、中国国家留学基金(No.201308515021)和同济大学住建部农村人居环境研究课题联合资助下,调研了四川省5个县域、46个村、861户、2977家庭成员的农村调查,研究区域为郫县、彭山县、三台县、苍溪县以及布拖县,包括不同地理形态、经济发达程度村落,为分析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特征以及演变原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论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定量及定性等研究方法,借鉴城市人居环境地域层次分类,引入类型学理论,以“宏观县域乡村人居环境、中观村落人居环境、微观近接居住人居环境”三个地域层次环境为框架来展开研究。研究显示,在不同地理空间、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传统文化之间,人居环境质量呈现共性和明显的差异。论文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在宏观县域乡村人居环境层次,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以及外部环境三个部分陈述当前五个典型县域乡村人居环境形成的大背景。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绘制高程图、坡度图,系统梳理五个县域地理空间特征,研究发现郫县、彭山县适宜居住,苍溪、三台县次之,布拖县自然地理条件最差,环境恶劣;在人文社会环境方面,各县有着不同且丰富的人文历史环境,尤其是布拖县,深厚的彝族文化要素为其发展途径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外部环境方面,运用数据以及根据实际建设,主要分析各县政策、投入资金,区域产业发展的程度以及城镇设施建设的完善度。目前各县主要通过幸福美丽新村等新农村建设改造农村,区域产业发展、城镇设施建设郫县、彭山明显优于其他三个县域。第二,在中观乡村人居环境层次,运用调研数据及收集资料从乡村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发现当前乡村在不同自然环境作用下空间布局呈现不同的形态,但在新农村建设中逐步趋同,集中建设成为普遍趋势。在基础设施方面,各地建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布拖道路建设水平明显偏低,但是在教育、医疗等设施上却呈现相似的特征,村民意愿主要集中在提高教师、医生水平及减少医疗费用方面。在生态环境方面,空气质量都较好,污染主要是农业生产污染、工业污染以及生活污染,各地环卫设施铺设率都较低,布拖县以生活污染为主,而彭山县以工业污染为主。第三,在微观近接居住层次,运用调研数据详实地分析了当前村民住居建设情况以及邻里环境,研究发现村落邻里关系和谐,住宅建设主要有传统住居、现代住居散落布局以及楼房式集中及单户集中四种类型,受危房改造、新村建设等国家政策影响较大,风貌正在趋于一致。最后,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以及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出相应指标权重以及各县综合得分,发现各县域村民食品消费支出以及自来水设施建设差异度最大,在系统层中生态环境差异最大以及郫县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远高于其余各县,而受水及空气环境质量制约,彭山县得分最低,与实际设施建设表现不一致。并运用SWOT分析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水平影响因素,提出优化乡村人居环境的策略,需要充分发挥村民主体地位作用,优化村组织结构,以及国家应根据村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相应政策,统筹城乡规划、强化科学规划引导,保护传统民居、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及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优美的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