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一生创作颇丰,而其边地创作尤甚。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细读法、文学地理学方法及比较分析法对杜甫的边地诗进行研究。研究杜甫边地诗,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杜甫与边地的关系,深化我们对杜甫在边地的生活、情感倾向以及思想艺术发展的理解,还能为我们了解唐代文人与边地关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借鉴。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唐代边地的概况。第一节根据当时唐朝对边地的政策界定出了了政治地理意义上的边地。第二节根据唐代各道本籍文人的分布情况及各道中文人的漫游赋诗情况界定了文化意义上的边地。第三节分析了影响唐人疆域认知的因素并根据唐人的诗歌作品界定出了唐人心中的边地范围。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杜甫边地诗概况及其对未到边地的书写概况。第一节讲述了杜甫一生的地理经验以及相应的边地经验,并界定出了杜甫心中的边地范围及边地诗的创作情况。第二节讲的是杜甫对未到边地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地名等方面,且杜甫描写的这些未到边地主要是西北、东部、五岭以南的边地。第三章主要介绍的是杜甫边地诗的情感特点。第一节讲的是杜甫边地诗中会以边、偏、僻、远、荒、塞、隅、蛮、夷、绝域、孤城等词来形容他心中的边地,根据这些词整理出相应的边地诗句,从中分析这些边地用词所体现出的情感性。第二节讲的是杜甫在边地诗时常思念故国、故乡,并在边地诗中以各种方式将这思乡之情表达出来。第三节从气候、生活环境、风俗、杜甫“客”的身份认定及其落叶归根的思想等方面分析了其地方归属感缺失的表现。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杜甫边地诗的文学史价值。第一节将杜甫对边地详细的地理记录作了一个整理。第二节讲了杜甫边地诗的艺术发展。第三节则运用比较分析法,将杜甫与高适、岑参三人的边地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三人的边地感知在范围和距离上的差异,也进一步比较了三人对待边地的情感倾向和原因。附录部分,是对后世之人根据杜甫及杜诗修建的相应建筑的一个整理,揭示了杜甫不仅留下了丰富的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文学遗产,还有被物质化了的文学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