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确识别并有效治理乡村风险,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关键环节。在快速城镇化的冲击下,我国城市边缘区乡村面临“产业自组织水平弱化、社会自治能力下降、民生设施不足与就业不稳、生态格局破坏、要素间配置失衡”等系统风险。面向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下系统风险精准治理的需求,研究针对“乡村复杂系统风险精准识别与机理深度解译”、“乡村系统风险治理策略与演进韧性理论深度耦合”、“乡村系统韧性优化策略的规划转译与精准落地实施”三大科学问题,提出了基于系统风险治理的边缘区乡村韧性重构目标及韧性优化理论,建构了“风险识别-机理解析-韧性评价-韧性提升-规划响应”的乡村韧性规划方法路径。研究以天津为例,运用多源数据、系统关联、空间计量分析、人工智能等多元技术,精准识别出城市边缘区乡村系统风险格局及聚类特征,深度解译了系统风险格局“外源干预-内生触发-政策影响”的致险机理,提出了化解系统风险的“产业培育-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生态支撑”韧性优化策略和“宏观统筹-中观精控-微观传导”的韧性规划响应方案。研究成果从源头化解城市边缘区乡村系统风险,确保了风险的韧性治理策略与空间规划有机结合并落地实施,为我国城市边缘区乡村系统风险的长效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及实例借鉴。第一至三章阐述了理论建构的背景、研究基础和理论创新成果。城镇化冲击下,我国城市边缘区乡村呈现出“高复杂性、强动态性、易破坏性”等特征,存在“产业自组织水平弱化、社会自治能力下降、民生设施不足和就业不稳、生态安全格局紧张、系统要素配置失衡”等系统风险。研究将乡村系统风险治理与韧性防控研究有机融合,建构基于系统风险治理的城市边缘区乡村韧性规划理论,包括“系统风险结构-系统韧性构成-风险韧性治理”基础理论以及“风险格局识别-风险机理解析-韧性发展评价-韧性格局重构-韧性规划响应”的实践方法体系,形成从系统风险识别到韧性治理实施的全过程研究框架。第四章为“风险格局识别”。论文以天津城市边缘区乡村为实证对象,运用多源数据获取及分析技术,精准识别边缘区乡村“产业-社会-民生-生态-要素协调”多重风险格局演化与分异特征。研究总结乡村风险“生态敏感型、城市化型、半城半乡型、乡村农业主导型、乡村工业主导型、复合发展型”聚类规律,并形成村庄精细分类成果,为系统风险的精准治理和韧性重构的因村施策提供支持。第五章为“风险机理解析”。论文提出“外源干预-内生触发-政策影响”乡村系统致险机理模型,运用空间计量与系统关联分析技术,解析系统抗风险能力的核心影响因素、风险要素间的关联机制、不同乡村体制的风险适应效果。分析表明,外部因素“过境交通分割-市区吸引-外部功能植入”主要通过改变用地结构和变化动态度,改变生态风险格局;系统内生作用源为生产方式及生产关系类要素,“农作方式-非农生产-经济组织-土地流转”内生触发机制直接影响系统风险要素分异,并决定乡村系统抗风险能力的功用性和稳定性水平;乡村体制演进路径为“传统农业体制→农业兼业体制→高级兼业体制”,各村庄体制演进阶段的差异,决定了系统风险聚类和各风险要素的空间分异。第六章为“韧性发展评价”。论文基于城市边缘区乡村系统韧性构成,建构“产业培育-社会治理-民生发展-生态支撑-生产力协调-设施协调”韧性六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包含35项影响乡村系统风险格局的有效因子类型作为具体指标。通过实证解析,发现天津西郊乡村系统韧性呈现均衡型高韧性、单一型低韧性、多元型低韧性等聚类。空间分布方面,乡村综合韧性“高-高”关联区域呈现“面状集聚+局部散点”特征,“低-低”韧性关联区域呈现“带状集聚”特征。产业韧性、社会韧性对邻域村庄综合韧性提升的贡献最显著。第七章为“韧性格局重构”。论文依托城市边缘区乡村系统风险机理解析结论和韧性评价结论,从化解风险源、切断风险链角度,建构以“产业培育-社会治理-民生发展-生态支撑”维度为横坐标、以“内生培育-外源协同-制度设计”向度为纵坐标的城市边缘区乡村韧性策略矩阵,针对不同类型村庄系统风险差异性,精准提升城市边缘区乡村系统韧性。第八章为“韧性规划响应”。论文从“宏观统筹-中观精控-微观传导”多尺度,建构“乡镇分类指引-村庄分类管控-详细设计引导”多层级规划方法。研究以天津为例,示范应用了城市边缘区乡村系统韧性规划技术方法,形成韧性规划单元导则、实施评估和智慧管理平台等应用型成果。在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下,实现了边缘区乡村系统风险治理策略的精准落地、多尺度衔接和规划技术转译。论文创新点包括:(1)运用系统演进韧性理论,建构了基于系统风险治理的城市边缘区乡村韧性规划理论框架;(2)深度解译了城市边缘区乡村系统风险格局“外源干预-内生触发-政策影响”复合作用机理;(3)提出了“产业培育-社会治理-民生发展-生态支撑”与“内生培育-外源协同-制度设计”耦合的乡村系统风险韧性治理策略;(4)建构了城市边缘区乡村“宏观统筹-中观精控-微观传导”的韧性规划响应方法与实践应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