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着糖尿病肾病(DN)病程的进展其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瘦素(leptin)水平的变化。同时检测空腹血糖(FBG)、血甘油三酯(Tri)和胆固醇(Cho)、血清胰岛素(FINS)及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等一系列指标,通过组间比较确定胰岛素抵抗的形成和糖尿病肾病的进行性发展。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各时间段的肾脏病理切片和电镜照片进行统计分析,明确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与程度,结合各阶段HGF和瘦素的血清水平的变化,进一步论证二者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作用,以期为DN的早期防治提供一定参考价值。方法:采用成组对照研究。雄性Wistar大鼠70只,体重220-250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40只,喂以高糖高脂饲料2月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30mg/kg;对照组大鼠30只,喂以普通饲料2月后,腹腔注射等体积的枸橼酸缓冲液。两组大鼠均自由饮食。分别于注射前、注射后1月、2月、3月和6月每组各处死6只,取左肾常规制作病理切片、HE染色,并按常规方法制备电镜切片,同时取血,离心留血清,用ELISA法测定血清HGF、leptin、FINS水平及检测其它各项指标。利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及各时间段HGF和leptin浓度的变化,以及利用偏相关分析HGF和leptin的相关关系,揭示二者在DN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及联系。结果:1、不同饲料喂养2月后,实验组血糖有所升高,虽未达糖尿病标准,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已有显著性(P<0.01)。注射STZ 1月后,实验组血糖显著增高,并随时间的延长血糖逐渐升高,稳定于16.5-16.8mmol/L。实验组大鼠经高热量饮食2月及注射STZ后各阶段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以上血糖及血脂变化趋势与2型糖尿病的血糖、血脂变化相一致。 <WP=5>2、实验组大鼠空腹血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在高热量饮食2月后即显著升高(P<0.01),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于注射STZ后6个月内持续存在。以上血胰岛素水平的变化亦与2型糖尿病血胰岛素的变化相一致。3、实验组大鼠于注射STZ 2月后出现明显的蛋白尿,于注射STZ 6月后蛋白尿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4、实验组大鼠肾小球体积于注射STZ 1月后,体积开始增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月时,体积增大更为明显;而在3月及6月时实验组大鼠肾小球体积则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肾小球明显缩小(P<0.01)。肾小球基底膜厚度于注射STZ 3月时就已显著增厚(P<0.01),6月时更为严重。5、实验组大鼠血HGF于注射STZ 1月后即明显增高,至2月时达最高值,以后逐渐降低,但始终高于对照组(P<0.01),可能与实验时间尚短有关。瘦素浓度则在高热量饮食2月后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在注射STZ后 1个月时由于体重的下降而较前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以后随着病程的进展呈逐渐升高趋势。结论:1、本实验通过高热量饮食喂养大鼠2月后,使大鼠产生高胰岛素血症、高脂血症及轻度的血糖升高,从而模拟了肥胖的2型糖尿病病人发病初期的胰岛素抵抗状态。然后通过腹腔注射亚致病剂量的STZ,破坏部分胰岛β细胞功能,加速糖尿病的发生,整个过程类似人类部分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2、通过观察病理学改变及大鼠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变化可见实验组大鼠于注射STZ 1月后肾小球出现肥大,2月后出现明显的蛋白尿,随着病程的进展,糖尿病肾病逐渐加重。3、实验组大鼠血清H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随着病程的进展先逐渐升高后逐渐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这可能与实验阶段尚短有关。以上结果反映了HGF在DN早期代偿性升高,而在DN后期由于肾小球硬化严重,形成大结节,肾脏局部HGF生成明显减少,同时机体HGF耗竭,导致血浆HGF水平显著下降。4、实验组大鼠血清leptin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随着DN的发生、发展呈逐渐上升趋势,提示了leptin在促进DN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WP=6>用。5、偏相关分析显示实验组HGF和leptin呈显著负相关(P<0.01),二者通过TGFβ系统而相互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