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现代儿童观是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并基于自身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逻辑而被逐步发现的。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急剧变革,有识之士纷纷向西方学习以求救亡图存。西方思想大规模的传入,并在和中国思想文化的碰撞中促使中国思想文化逐步转型,近代传媒则在塑造现代社会意识方面推波助澜,再加上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在理论上的呼吁与倡导及在创作译述上的实践与示范,“成人的附属品”的传统儿童观逐步呈现出解体态势,也为中国现代儿童观的确立做了理论上的准备。“五四”时期不仅是“人”的解放时期,也是文学的自觉大为提高时期,不仅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儿童本位观确立的时期。在杜威“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等先驱们大力提倡、深入理论阐发;叶圣陶、冰心等作家们身体力行、积极创作实践,有效地推进了中国现代儿童本位观的确立以及发展。本质上说,儿童的发现实质上就是成年人的儿童观问题,由中国现代社会特殊时代背景所决定,成人社会对儿童的发现不可能一蹴而就。文学研究会及左翼作家在实际创作中就出现文学创作与思想观念悖反的情况,塑造儿童形象具有较强的社会功利性,集中体现在成人理念对儿童文学形象的强大控制:儿童成为社会问题的承担者、社会政治的符号、思想观念的传达者。虽然以文学研究会、左翼文学思潮为代表的功利化的儿童观和儿童形象在现代文学中作为主要潮流之一拥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但是在这主潮之外还有许多不容忽视的支流,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京派”、“海派”等不同的文学派别对儿童的认识形成一个众声喧哗的热闹场景,其中包括对儿童自然原欲的隐秘世界的探索,对儿童畸形的黑暗心理空间的挖掘,创造儿童理想人性的世外桃源以及塑造乡愁与血泪混沌的土地之子。总之,中国近现代文学中所体现的现代儿童观,不仅仅是确立了一种新的儿童观念,更重要的是拓宽了文学创作的题材,催生了新的文学体裁和新的文学审美特征,并以互动的方式反向推动了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