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经济进步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问题的重视,使得中国近年来就医问诊量大幅度提高,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愈发难以满足居民的日常就医服务需求。具体来说,医疗卫生资源作为具有资源竞争性和一定距离以外服务对象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其空间分布的便捷性、公平性与合理性极大的影响着居民日常生活就医需求的满足程度。在快速城镇化、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医疗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需要充分把握我国城市与农村人口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与当地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关系的现状。同时,由于地形复杂多样、不同区域的地方特色鲜明,使得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一定程度受地缘因素的影响。因此,为引导缩小区域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平衡的现象,在分析医疗卫生资源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需要探讨各地区供需矛盾差异背后隐含的地缘影响因素,辅助各地精准解决各地医疗卫生资源供需矛盾。本文基于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模型,综合考虑不同等级医疗卫生设施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从宏观—中观—微观多地理尺度的视角对我国博台线两侧半壁国土—八大综合经济区—省级—县级四个地理尺度的医疗卫生服务可达性和分布公平性进行测度与分析。在医疗卫生资源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OLS和GWR回归模型对我国各地医疗卫生服务可达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挖掘不同地区影响因素的异同性。然后,结合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对比各地区城市与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可达性特征,并将城市用地划分为不同用地结构和将农村用地划分不同地形结构,探讨不同类型城市与农村用地医疗卫生资源分布的差异,分析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布的城乡二元结构。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整体医疗卫生服务可达性呈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特征。医疗卫生资源与人口分布匹配性较高的地区,其各级医疗卫生资源供给能力也较高,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性存在于整个医疗卫生体系中。部分地区人口和医疗卫生机构分布虽皆较为密集但存在一定的不匹配性,造成当地医疗卫生服务可达性水平较低。(2)博台线的划定有利于缓解我国东北与西南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平等,缩小区域间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差异。(3)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人均公共财政支出、土地与人口城镇化水平、平均坡度对我国各地区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可达性的影响强度大于地均GDP和平均高程,其中大部分地区土地与人口城镇化率对可达性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4)部分地区由于城镇化尚不完善,基本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不足,使得当地城市居民服务可达性低于农村居民。各地区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可达性差异的大小受邻近地区城市与农村用地分布影响。公共管理与居住用地混合以及商业用地与居住用地混合的城市用地内,居民就近就医便捷度较高。部分农村地区与城市相隔较远,自身医疗卫生条件不足,使得居民整体医疗卫生服务可达性较低。此外,随着海拔的升高,农村居民整体平均医疗卫生服务可达性逐渐降低。从整体上来说,博台线两侧区域的医疗卫生资源分布特征差异较小,与西南半壁相比,东北半壁地区的可达性水平整体偏低且各地区间差异较大。国家政府应该鼓励发展东北半壁医疗卫生服务产业,以博台线为重要区域战略发展基准线,平衡地区间发展,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同时,结合我国对有限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制度,重点提高人口密度高,但人口分布与医疗卫生资源分布失配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并带动人口密度低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发展,满足居民基本就医需求。本文研究成果可以辅助对我国各地医疗卫生资源与人口分布匹配性及其影响因素的把握,为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从社会、经济和自然的不同方面着手解决医疗卫生资源供需矛盾问题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