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德育对审美意蕴的追求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hou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高校德育追求审美意蕴理解为:从审美维度来谈高校德育,给高校德育以美的精神观照,为德育注入美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使学生在接受德育中无形地形成一种力量,并因与社会的和谐而产生一种内在精神的富足和愉悦,籍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本文主要是针对我国高校德育实效不足而提出来的。从当前实际看,我们的德育实践往往表现的是,过多地强调道德灌输,忽视了受教育者的精神性需求;过多地强调社会的总体要求,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张扬;过多地进行封闭式的道德施教,忽视了道德的实践,以及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缺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等。这些现象说到底是一种反审美的现象,说明高校德育长期缺乏的恰恰是审美意蕴,由此影响了德育的成效。因此,本文有意针对高校德育对审美意蕴的追求作一研究。具体而言,论文第一部分就高校德育对审美意蕴的追求这个论题进行了概述。主要探讨了高校德育价值及审美价值;总结出,追求审美意蕴,不仅更新了德育理念、彰显了德育的内在价值,而且让美的精神渗透到德育全过程。第二部分对高校德育追求审美意蕴的实现依据及其必要性进行了一番探讨。论题的理论基础主要在于:“人是需要审美的”、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德育与审美内在结构的契合性等。另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善相谐和西方德育实践的和谐之美的历史考察中得出其实现依据。同时,围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现状,通过对高校德育中一些反审美现象的分析,及教育改革对素质教育的重视,提出了高校德育追求审美意蕴的必要性。第三部分笔者尝试着提出一些德育追求审美意蕴的实现策略。主要是在高校德育观念、内容、过程、队伍、环境等方面加强审美渗透,以期转变高校德育观念,丰富高校德育内容、优化高校德育过程,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高校德育的成效。
其他文献
当今,航空电子正朝着微型化、综合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新一代航空电子系统是一个有线与无线网络相结合、有明确分工协作、有大量信息交互的DRE(Distributed Real-time Embedd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商业化进程的加快,当代社会各领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选秀运动,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并已波及大学。使得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受阻,价值取向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开始向纵深方向发展,即从重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到重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上来,其中高校师资保障机制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扩大高校自主权,建立以政府宏观调控为国家管理高等教育的基本手段,以高校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为特征
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办学经费的多元化和学生上学缴费制度的建立,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率问题也备受关注。地方公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为我国培养
学科基准(Subject Benchmark)是英国高等教育保证委员会(The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缩写为:QAA)会发布的一项学术基本规范,是英国高等教育各学科的最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高校的多校区办学格局逐渐形成。高校的多校区办学开拓了新的教育发展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不足、增加了校际间的活力,使得高校更具
王世静(1897-1983),福州人,基督教女教育家。1913年进入华南女子大学学习。1919年赴美国晨边学院学习,后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23年获化学硕士学位,先受聘于厦门大学,1924
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涵,在中职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可以使中职生全面了解职业的基本知识,正确地认识其特点,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将来更好
<正>薛赜是唐代道教史上的著名人物,两《唐书》之《方伎传》均有传,但对其事迹记载都极为简略。1974年4月,在陕西省礼泉县北屯乡西页沟村西南约500米处的薛赜墓中,出土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