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腹腔镜技术的临床应用使得外科领域跨入微创时代。随着此项技术的广泛开展,以肩痛为主的术后非手术部位疼痛已逐渐引起业内关注。术后肩痛的原因目前并不完全清楚,研究认为腹腔镜术后肩痛主要与人工气腹的建立有关。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在无气腹腹腔镜手术患者中也观察到术后肩痛这一现象,认为腹壁的机械牵拉刺激膈肌从而引起术后肩痛。本研究拟观察妇科腹腔镜手术及开腹手术后肩痛发生率、肩痛程度及肩痛持续时间,并将手术部位疼痛程度与术后肩痛程度进行对比;同时观察术后肩痛是否影响术后恢复。以明确开腹手术是否发生术后肩痛,并详细阐述术后肩痛特点,为进一步探索术后肩痛发生机制及处理术后肩痛的新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序贯纳入手术时间1h3h的择期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为本研究的观察对象。术前取得患者本人及家属理解并获得知情同意,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如姓名、住院号、年龄、身高、体重、既往病史、手术史),并于手术后2h、12h、24h、48h、72h进行随访。记录患者是否肩痛、肩痛程度及手术部位疼痛程度[采用疼痛NRS(Numerical RatingScale)评分]、肩痛出现时间及缓解时间。同时记录患者是否使用PCIA (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患者自控镇痛)进行术后镇痛,镇痛副反应(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通过查询麻醉记录单及恢复室记录单收集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气腹时间、PACU(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麻醉恢复室)恢复时间等信息。统计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Epidata3.1(Epidata机构,丹麦)由两人分别进行数据录入,数据核对无误后进行统计分析。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开腹手术组与腹腔镜手术组。采用SPSS 17.0(SPSS公司,美国)首先对所有变量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正态分布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校正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样本总量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算法。回归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合格病例201例,其中腹腔镜手术97例,开腹手术104例。腹腔镜组肩痛发生率(33.0%)高于开腹组(11.5%)(P<0.01);肩痛超过手术部位疼痛发生率分别为14.4%,4.8%。肩痛程度均以轻中度疼痛为主,但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肩痛出现时间主要在术后12h(10.3%)、24h(17.5%)内,缓解时间主要在术后24h(8.2%)、48h(11.3%)、72h(8.2%)以后。手术部位疼痛腹腔镜组较开腹组轻,术后2h(P<0.01)、12h(P<0.05)静息NRS评分,72h(P<0.01)活动NR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腹腔镜组术后PCIA使用率、PACU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日均少于开腹组(P<0.01)。腹腔镜组内肩痛组、无肩痛组对比,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肩痛组手术时间长于无肩痛组。结论 (1)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均存在术后肩痛。 (2)腹腔镜术后肩痛发生率高于开腹手术;术后肩痛程度均以轻中度疼痛为主,并可能受气腹时间影响;术后肩痛主要发生在术后12h-72h。 (3)术后肩痛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