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单次剂量照射制备大鼠放射性肝纤维化实验动物模型,观察造模后各个时期大鼠肝功能、肝脏标本病理学形态、血清学细胞因子以及肝脏免疫组化指标等改变。并初步探讨大鼠造模后相关细胞因子及TGF-β1/Smads信号传导通路在放射性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揭示放射性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放射性肝纤维化提供理论基础及实验依据。方法:将6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10只、照射组(B组)5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B组大鼠用10%水合氯醛0.3ml/100g全麻后,美国VARIN21-EX直线加速器照射大鼠右半肝,源皮距为100cm,剂量率600cGy/min,30Gy/单次,照射野2.5cm×2.5cm,每只动物右侧胸腔及胃肠均用铅块遮挡,照射后等待大鼠自然苏醒,A组大鼠只麻醉不进行照射。于照射后第2、4、8、12、26周末分批分别剖杀。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0.3ml/100g体重)后,称重并记录,自腹主动脉取血,室温静置30min,在3000r/min的条件下离心10min,收集上清液置入冻存管中,在-80℃条件下冻存备用,然后检测大鼠血清中AST、ALT的活性,ELISA法测血清中TGF-β1、TNF-α、IL-6、HA、PC-Ⅲ、LN含量,碱水解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Hyp含量;然后立即处死大鼠,迅速切开腹腔。A组10只大鼠于第4周末处死做对照。取右肝置于10%中性甲醛溶液中固定,常规石蜡包埋,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肝脏组织TGF-β1、Smad3/4/7、PDGF-BB、TIMP-1、MMP1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A组)比较,B组受照射肝组织表现出放射性肝炎及肝纤维化,照射组大鼠血清中AST,ALT酶活性和TGF-β1水平自第4周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于第12周末达到高峰;照射组大鼠血清中HA、PC-Ⅲ、LN含量和肝脏组织中Hyp含量于照射后第4周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一直呈上升趋势,照射后26周值最高;病理结果显示,大鼠肝脏病变呈慢性进行性肝纤维化改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照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TGF-β1、Smad3/4蛋白表达于照射后第2周开始升高(P<0.05),照射后第12周达到高峰,26周开始下降;Smad7蛋白表达于照射后第2周明显减少(P<0.05),照射后第12周达最低水平。另外,照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PDGF-BB和TIMP-1蛋白表达于照射2周升高,照射后26周最高,MMP-13蛋白表达在照射后降低,26周时表达最少。结论:1.单次单剂量(30Gy)照射建立大鼠右肝放射性肝纤维化模型稳定可靠,动物死亡率较低(15%左右),便于动态观察放射性肝纤维化的变化规律,为防治放射性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提供一种科学、可行、实用的动物模型;2.放射性肝纤维化与TGF-β1/Smads信号传导通路存在内在联系,TGF-β1/Smads信号传导通路改变可能是引起放射性肝纤维化的重要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