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人间词话》与《摩罗诗力说》为基本语言形态的王国维、鲁迅诗学,在中国现代诗学史上具有最显著的“两歧性”特征。王国维、鲁迅的诗学内部,同时存在着与他们所处时代的思想状态,与他们的文化身份相一致的“两歧性”。“两歧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表述为“复调性”。“两歧性”的诗学,基于他们各自的人生历程与情感历程,表现出几乎相似的思维方式与文化动力,其内在气质与精神,存在着深刻的一致性。这种“两歧性”所显示的内涵与张力,构成了中国现代诗学在展开过程中的基本趋势,表征着它所能够拥有的可能性范围与丰富性程度。 本文以对王国维、鲁迅诗学的互训为入思之径路,在对照性的描述中,彰显王国维、鲁迅诗学各自的主题、旨趣与潜在命意,为观照王国维、鲁迅诗学的“两歧性”与“一致性”,乃至其整个学术思想的选择与服膺,提供了一种较为贴切的视角和较有深度的解释。 全文分为五章,加“余论”共六部分。第一章“引论”,交代“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的前提、依据与使命,对所谓“两歧性”与“复调性”加以说明,论述何以需要从“对立的诠释”走向“互动的诠释”。第二章,描述王国维、鲁迅选择文学的初衷以及他们对于文学的性质、功能与意义的基本设定,分析“意力”与“境界”、“无用之用”与“不用之用”在王国维、鲁迅整个诗学话语中的具体含义。第三章,探讨王国维、鲁迅诗学的情感底色,“人间”与“两间”分别范围了他们的思想与作为,也因此规定了他们诗学的基本旨趣,对于他们的诗学来说,情感的体验与生命的叩问具有比学理的与认知的逻辑更显著的决定性。第四章,论述王国维、鲁迅的诗学理论及其诗学实践,在何种状态与条件下,可能走向审美的倾斜与审美的异化,他们的理论与实践本身所显示的困境,这种困境的历史文化渊源及其在时代语境中的演绎与放大。第五章,探讨决定着王国维、鲁迅诗学之基本属性和面貌的文化身份与立场,他们难以逃逸的文化身份的“且介”性与话语立场的“悖论”性。“余论”则试图对王国维、鲁迅平生的“学术志行”略作中述,既达“高山仰止”之怀,且申“异史氏曰”之志。从整体上看,王国维、鲁迅的诗学不 内草不提要是纯粹的知识之学,也并不只是纯粹的审美之学,而更接近于一种与“立心”“立人”相关、“知”“行”一体、“人”“文”共生的“文”“学”与“文章”之学。纯粹文人或学者的名号也不足以称言王国维、鲁迅,他们是抵达了现代中国精神最高点的开创性的不世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