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寻求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安全有效又可减轻病人痛苦的方法,本研究通过比较腕踝针合远部取穴针刺与远部取穴针刺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的有效性,为推广此疗法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提供可参考的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符合纳入标准患者60例,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治疗组采用腕踝针合远部取穴针刺,对照组采用远部取穴针刺,以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和症状积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记录病情变化情况,并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经统计分析,两组病例治疗前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位、病程、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症状积分)具有可比性(P>0.05)。2)在临床总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经秩和检验分析,两组疗效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采用腕踝针合远部取穴针刺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总疗效优于单纯的远部取穴针刺。3)在面神经功能改善方面,治疗前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两组对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面神经功能均有改善。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治疗后两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量表积分均有增加,但治疗组增加积分较对照组明显,说明采用腕踝针合远部取穴针刺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对面神经功能改善优于单纯的远部取穴针刺。4)在临床症状的总体改善方面,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症状总积分无显著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前后比较,治疗组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两组对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症状均有改善。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提示两组患者症状总积分均有减少,但治疗组减少积分较对照组明显,说明采用腕踝针合远部取穴针刺对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症状的总体改善优于单纯的远部取穴针刺。5)在临床症状各成分的改善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各成分比较,额肌运动、眼睑开合、鼻唇沟深浅、耸鼻运动、口角歪斜、鼓腮漏气、食物滞留、流泪不适、下额角、耳部或乳突疼痛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腕踝针合远部取穴针刺可以明显改善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额肌运动、眼睑开合、鼻唇沟深浅、耸鼻运动、口角歪斜、鼓腮漏气、食物滞留、流泪不适、下额角、耳部或乳突疼痛的症状;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各成分比较,额肌运动、眼睑开合、鼻唇沟深浅、耸鼻运动、口角歪斜、鼓腮漏气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远部取穴针刺可以明显改善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额肌运动、眼睑开合、鼻唇沟深浅、耸鼻运动、口角歪斜、鼓腮漏气的症状;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各成分比较,两组症状中眼睑开合、口角歪斜、鼓腮漏气、食物滞留、流泪不适、下额角、耳部或乳突疼痛,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腕踝针合远部取穴针刺在改善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眼睑开合、口角歪斜、鼓腮漏气、食物滞留、‘流泪不适、下额角、耳部或乳突疼痛的症状方面,效果优于单纯的远部取穴针刺。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腕踝针合远部取穴针刺对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面瘫症状改善、面神经功能的改善、临床疗效的提高优于单纯的远部取穴针刺,且较单纯的远部取穴针刺更能有效地改善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眼睑开合、口角歪斜、鼓腮漏气、食物滞留、流泪不适、下额角、耳部或乳突疼痛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