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心肌急性缺血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冠状动脉斑块的易损性或不稳定性,是临床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病理基础,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炎症反应是发生ACS的重要机制。内脂素(visfatin)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炎症状态、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等密切相关。Chemerin是2007年发现的脂肪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调节脂肪细胞代谢,具有促炎作用,诱导内皮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丛形成。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炎症急性期的一种反应蛋白,敏感、可靠地反应动脉粥样硬化中炎症变化和冠心病严重程度。有研究显示,血浆visfatin、chemerin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炎症因子,参与炎症反应,使斑块变得不稳定,导致ACS的发生。ACS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已经引起公众的关注。然而目前冠心病的治疗手段多为西药、冠脉搭桥和介入方法,在中医中药领域的研究还较少。对于丹参多酚酸盐的研究多限于动物实验,用于临床的研究还不多。通过综合评价应用丹参多酚酸盐前后,对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及内脂素、chemerin、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变化,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治疗作用,为中医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0年2月-2010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38-78岁,平均(60.05±1.26)岁,体重指数(BMI)(22.72±0.20)kg/m~2,对照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平均(60.90±1.38)岁,体重指数(BMI)(22.63±0.18)kg/m~2;所有研究对象除外:(1)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代谢性疾病;(2)合并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等;(3)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4)肝肾疾病;(5)1个月内的大手术或创伤;(6)应用控制炎症的解热镇痛药、类固醇及鸦片类药物等;(7)年龄>80岁、BMI≥25kg/m~2和<18.5kg/m~2。所有入选患者在年龄、性别、BMI、血压、血脂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选患者常规采集病史,常规检查化验,常规使用阿司匹林、硝酸酯类制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ACEI类等药物,两组采用相同种类和剂量的抗血小板聚集和他汀类药物等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丹参多酚酸盐300mg,加入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2组均以2周为1疗程。所有研究对象于入院当天、14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ml,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visfatin、chemerin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观察应用丹参多酚酸盐前后,对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内脂素、chemerin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变化。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BMI、血压、血脂方面统计学无显著差异(table1),治疗后试验组visfatin、chemerin及hs-CRP浓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6.89±0.13vs3.93±0.88)ng/mL,(225.98±2.03vs201.98±15.59)pg/L,(14.14±0.21vs5.12±0.94)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able2)。对照组血清visfatin、chemerin水平较前有所下降,(7.02±0.77vs6.19±0.75)ng/mL,(223.78±0.96vs217.03±6.10)p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s-CRP水平较前明显下降,(12.92±1.31vs7.39±1.18)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able3)。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visfatin、chemerin及hs-CRP浓度下降明显,(2.96±0.17vs0.82±0.12)ng/mL、(20.09±1.24vs6.42±0.73)pg/L、(9.02±0.24vs5.54±0.19)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able4)。结论:本研究显示,与常规的药物治疗方法相比,冠心病患者应用丹参多酚酸盐后血浆visfatin、chemerin和hs-CRP浓度显著降低,证明了丹参多酚酸盐可能通过其抗炎、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脂肪代谢及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机制抗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