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对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TKA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按照纳入标准选取90例(100膝)患者,根据膝关节的术前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将患者分为三组:(ROM≤50°)20膝,(50°<ROM<90°)40膝,(ROM≥90°)40膝。所有患者的膝关节均能伸直,为屈曲受限。术前行血生化检查及物理检查,对有内科合并症患者请相关科室会诊,行积极治疗,改善病情,排除手术禁忌症,确保麻醉和手术的安全性,达到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的目的。所有患者未予以髌骨置换,假体均为骨水泥固定,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术后予以患者预防应用抗生素、止疼药物、抗凝药物及气压泵预防血栓形成和有效的康复锻炼。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the 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 KSS)来评价膝关节功能。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膝关节活动度、KSS膝关节评分及功能评分;术中安装假体后的膝关节活动度。对三组患者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25.4个月(12-48个月)的随访。ROM≤50°组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为(93.05±7.67)°,KSS膝关节评分为(78.85±5.44)分,KSS功能评分为(79.30±6.33)分,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0°<ROM<90°组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为(101.93±8.32)°,KSS膝关节评分为(85.18±4.61)分,KSS功能评分为(83.80±4.21)分,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M≥90°组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为(111.13±8.39)°,KSS膝关节评分为(88.25±4.71)分,KSS功能评分为(87.20±6.26)分,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患者术中安装假体后膝关节活动度对比分析,有显著差异(P﹤0.01)。三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组间比较:在膝关节ROM、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方面有显著差异(P﹤0.01)。ROM≤50°组的末次随访时的活动度及KSS评分仍不如其他两组,但活动度改善量为(57.80±13.07)°,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KSS膝关节评分和功能评分也有类似程度的改善,但未见明显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术前膝关节活动度与术后活动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62,P﹤0.01)。一元线性回归性分析结果表明,术前膝关节活动度与术后膝关节活动度也呈正相关关系(校正R~2=0.432,P﹤0.01),即术前膝关节活动度越大的患者,置换术后膝关节活动度越大。所有患者术后无膝关节不稳现象发生,均能独立行走,而且膝关节活动度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神经损伤、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随访过程中,所有患者膝关节X线片示下肢力线及假体位置良好,假体无松动、下沉及移位迹象发生。结论:术前膝关节活动度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呈正相关,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是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活动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预测术后膝关节活动度中发挥重要作用。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有较大影响,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大的患者比那些术前活动度小的患者在术后可获得更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