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派和海派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文学流派,在审美表现和价值追求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京派作家面对城市种种丑陋文化,厌倦城市漂泊,怀恋乡村故土。因此,学界对于京派还乡情结及守望精神家园的研究必然成为焦点,且已经相当丰富。而对以新感觉派文学为代表的20世纪30年代海派文学的研究范围多定位于对现代都市文学的开拓,书写城市的躁动与叛逆,而对其精神结构中乡土、传统、家园的研究较少。实际上,在海派文学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的深层结构中,同样内蕴着作家对乡土世界的向往和对精神家园的探寻,是一种与京派文学还乡情结相似又独特的“都市怀乡病”,而学界对海派文学的怀乡情结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同时,学界对京派海派文学的对比研究过多突出两者差异,而对共性特征的关注并不充分,尤其在对两派作品中流露出的还乡情结上基本还是空白。对于京派海派文学还乡情结的参照性研究不仅是对古老的还乡主题的继承,更是对“还乡”这一特定概念深层意蕴的挖掘,因此,以全面的眼光看待京派和海派的文学世界,发掘他们不同文化选择背后的深层精神追求,将之看做现代文学史上“同源异流”的共同体来研究将有深刻意义。基于这一宗旨,本文从文本细读的角度来揭示产生于同一场论争中、发展于同一时代,却拥有截然不同的审美风格和价值追求的京派和海派文学出现的精神的共通点:即在还乡情结上的殊途同归,并比较二者在还乡情结下又呈现出怎样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色。第一部分论述京派海派文学与城市和乡土的复杂关系。在海派文学与城市关系的分析中,突破物与人的单向研究,把物的人化纳入视野,从二者相互对立与侵染的关系中分析城与人的文化结构;对于以“乡土文化”自居的京派文学回到文本和作家自身反思京派文学与城乡的复杂关系,并由此引出二者殊途同归的漂泊感和怀乡之情。第二部分从文本细读角度详细阐述京派与海派文学还乡之情的不同表现。以“童年记忆”和“乡土梦想”两个精神意象为突破点,从回忆过去和展望未来的角度分析京派作家的思乡情愫,同时对照性的剖析海派作家所侵染的“都市怀乡病”;在京派海派还乡叙事中,“火车”成为两派共通的意象,由此来分析两派文学对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追趋与反思。第三部分阐释京派海派作家精神探索的艰难历程及精神家园的建构与困境。既离不开都市,又回不去乡土,以及主动的选择漂泊,促使京派海派作家虚构的“还乡之梦”变为真实的“还乡之痛”,故乡成为了“回不去的家”;同时,两派知识分子的还乡之路也呈现出复杂的情感纠结,其中包括对作品中城乡人物生存状态的剖析,对还乡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反思,以及对作家自身与乡土关系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