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内带出露的中酸性岩浆有效记录了地幔柱高温背景下地壳的增生和重熔过程,了解其岩浆源区性质对于揭示扬子板块西缘不同深度地壳物质响应和成分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峨眉山大火成岩内带的中酸性侵入岩集中出露于攀西(攀枝花-西昌)地区,岩浆活动时限超过6 Ma。通过对攀西地区中酸性侵入岩的总结和梳理,结合岩浆源区特征和演化规律,本文发现中酸性岩浆作用大致可以分为~262 Ma,~259 Ma和~255 Ma三个阶段。具体的成果和认识如下:(1)~262 Ma时峨眉山大火成岩内已有小规模的玄武质岩浆喷发,说明地幔柱热量已经开始向岩石圈传递。此阶段形成的中酸性岩浆以联合村角闪正长岩及其暗色包体为典型代表,二者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62±0.8 Ma和261±0.8 Ma,表明其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早期的岩浆产物。联合村暗色包体主要造岩矿物包括碱性长石、斜长石、单斜辉石和角闪石。暗色包体具有中等的Si O2含量(59.79~60.48 wt.%)和较高的Mg#值(48.2~51.1),富集LILEs,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无明显负异常,结合其负的锆石εHf(t)(-5.2~-1.4)和全岩εNd(t)值(-5.0~-7.3),表明它们来源于受交代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作用。暗色包体具有较高的K2O含量(6.38~6.94 wt.%)和K2O/Na2O比值(1.83~2.00),结合其较高的Rb/Ba比值,表明源区主要存在的富LILEs矿物相为金云母。暗色包体的锆石氧逸度为?FMQ-1.0,通过P-Melts软件计算得出其液相线温度达到1370℃。可以看出,此时扬子克拉通的岩石圈物质已经开始受到地幔柱高温背景的影响。角闪正长岩主要由碱性长石、斜长石、角闪石和黑云母组成;角闪石颗粒具有较高的Fe O和Al2O3含量,成分上属于铁浅闪石,与幔源岩浆中富镁的闪石有明显不同。角闪正长岩具有中等程度的Si O2(60.24~64.75 wt.%)含量,富集Th、U、Ra、Ba等元素,亏损Nb、Ta元素,并且角闪正长岩具有与下地壳相似的Th/U和Zr/Hf比值,显示出壳源属性。岩石亏损中稀土元素,表明源区有角闪石相残留。岩石具有变化的锆石εHf(t)值(-3.7~+2.0),然而考虑到岩石较低的Mg#值(5.24~18.8)以及Cr(3.79~6.74 ppm)和Ni(1.72~4.42 ppm)含量,表明不均一的εHf(t)值并非是壳幔岩浆混合的结果,而是由于源区不平衡的熔融过程造成的。我们认为高温的暗色包体岩浆在上侵过程造成了扬子西缘古老的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了联合村角闪正长岩;角闪石颗粒结晶的温压计算结果表明角闪正长岩岩浆最终侵位于721~759℃和2.91~4.43 kbar。两套岩浆在侵位过程中发生机械混合,并最终形成含有暗色包体的角闪正长岩的联合村岩体。通过对攀西地区早期中酸性岩浆活动的总结,本文发现~262 Ma时峨眉山地幔柱的热量已经开始对扬子西缘的岩石圈-地壳的热状态造成影响,早期的中酸性岩浆多表现出变化的同位素特征,暗示此时源区的成分并不均一,多组分物质参与岩浆活动。(2)~259 Ma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岩浆活动最剧烈的时期,地幔柱的强烈冲击和热侵蚀作用导致岩石圈的抬升和厚度的减薄,大量高温地幔柱岩浆底侵至扬子西缘的地壳底部,造成扬子西缘地壳增厚的同时,导致了新生地壳物质的重熔,形成了含有特殊高温矿物的正长岩体,如白马铁橄榄石正长岩和黄草辉石正长岩。白马铁橄榄石正长岩的形成年龄为259±1.0 Ma,由铁橄榄石,辉石和条纹长石组成,含有少许钛铁氧化物。橄榄石和辉石具有较高的铁含量,明显不同于峨眉山苦橄岩和玄武岩中橄榄石和辉石富镁的特征。白马铁橄榄石正长岩具有中等程度的Si O2(60.14~63.58wt.%)以及较高的Fe2O3T(4.28~8.52 wt.%)和碱含量(Na2O+K2O=10.91~12.75wt.%);锆石εHf(t)值为+1.5~+12.9,表明其来自新生地壳源区。样品富集的轻稀土元素,亏损Th、U、Zr、Hf元素,表现出Eu的正异常,这些特征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白马层状侵入体底部的辉长岩堆积单元表现出一致的特征。此外,同位素证据也表明了两者具有明显的亲缘性。白马地区含铁橄榄石的正长岩起源于层状侵入体下部的富铁堆晶端元的重熔,熔融温度超过1100℃,氧逸度状态为?FMQ+1.0。黄草辉石正长岩形成年龄为259±1.0 Ma,主要由碱性长石、辉石和角闪石组成。辉石正长岩的锆石εHf(t)值为+3.3~+14.0,单阶段模式年龄(TDM1)为327~775 Ma,接近于锆石结晶年龄。岩体表现出较低的Mg O(0.80~1.06 wt.%)含量和Mg#值(32.8~35.3),亏损中稀土和重稀土元素,表现出较高的Sr含量和Sr/Y比值,表明其源区有角闪石和石榴子石残留,此时的地壳厚度或已超过50 km。通过熔融模型计算,黄草辉石正长岩是由加厚的新生地壳经过高程度(30~40%)部分熔融形成的,其液相线温度约为1250℃,氧逸度状态为?FMQ+2.8。此外,高温正长岩岩浆在上侵过程中还进一步造成浅部地壳的熔融,形成了小规模的白马A型花岗岩,形成年龄为258±1.0 Ma。花岗岩表现出高硅(Si O2=72.10~72.98 wt.%),高碱(Na2O+K2O=8.3~9.1 wt.%)的特点,结合其负的锆石εHf(t)值(-8.1~-0.6)和古老的两阶段模式年龄(1.30~1.77 Ga),本文认为白马花岗岩源于低压条件下浅部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这也说明了在~259 Ma时热量已经开始向浅部的地壳物质转移,造成了不同层位的地壳熔融事件。整体上,此阶段地壳熔融所形成的中酸性岩浆具有高温、贫水和较高的氧逸度(?FMQ>+1)的特点。(3)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峰期过后,岩浆活动仍然在持续,此阶段的岩浆类型以花岗质岩浆为主,其中典型代表为三戈庄花岗岩和新发湾S型花岗岩,两者的锆石定年结果分别为256±1.0 Ma和254±1.0 Ma,表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岩浆活动至少持续到~254 Ma。三戈庄花岗岩和新发湾花岗岩都具有高硅(Si O2=72.10~72.98wt.%),高铝(Al2O3=13.34~14.18 wt.%)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1.03~1.13,同时具有负的锆石εHf(t)值(-10.1~-0.30),表明两套岩体均起源于浅部成熟大陆地壳变杂砂岩的部分熔融作用,其液相线温度分别为991℃和973℃,结晶温度均为~700℃。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259 Ma峰期A型花岗岩的特征,攀西地区晚期的花岗质岩体多以I型和S型为主,暗示峨眉山地幔柱的热量已经衰退,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侵入岩浆活动已经接近尾期。(4)综合已有研究,可以发现伴随着不同阶段地幔柱活动热量的增长与衰减,攀西地区中酸性岩浆源区深度整体上在不断变浅(富集岩石圈地幔,基性下地壳,新生下地壳,浅部成熟大陆地壳)。基于热传导软件模拟,我们发现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基性下地壳的热状态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传导的热量足够引发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然而对于浅部的地壳物质,地幔柱岩浆热传导作用的贡献显得十分薄弱,在5 Ma内单纯由地幔柱岩浆所提供的热量不足以传导至中上地壳引发部分熔融作用。浅部地壳熔融所形成的花岗质熔体多与高温岩浆的内侵作用有关,因此晚期的花岗质岩体普遍规模较小。此外,地幔柱剧烈的岩浆作用显著改变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地壳成分,这一改造过程在~259 Ma时期最为明显,除了造成内带地壳整体Si O2含量的降低,也显著造成地壳物质高场强元素(如Nb,Ta)含量和氧逸度状态的升高,甚至在攀西地区出现富Nb-Ta的正长岩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