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渝地区(指四川省、重庆市所属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是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重点区域。近些年来,地震、泥石流、洪水、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引起了国家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自然灾害发生后,大众媒体应准确、及时地传播灾害科技信息,增强社会公众科学应对灾变的意识,提升科学防灾减灾的能力,防止封建迷信和谣传的滋生和蔓延,稳定受灾地区社会人心。因此,开展川渝地区自然灾害中媒体科技信息传播的研究十分迫切。从实际情况来看,自然灾害中媒体传播的科技信息往往分布零散;在抗灾救灾信息中,科技信息总量偏少;且常偏重于与农业生产抗灾相关的信息。川渝地区自然灾害中有关科技信息可按自然灾害类型、受众需求以及科技信息源分类。川渝地区发生自然灾害,本地媒体具有“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优势,是科技信息发布的主要力量,外地媒体对重要灾害有关信息的传播是一种有力补充。就传播技巧而言,自然灾害中科技信息的传播,可借助都市类媒体及报道方法来拓宽受众面;合理设置议程,引导受众科学应对自然灾害。在川渝自然灾害相关科技报道中,科技信息采集重点应集中在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并可普及大众科技知识的科技信息上。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媒体获取灾害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有:专业研究机构或院校、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科技期刊和专业网站三大类。然而在媒体采集信息的过程中,不同媒体的地位、性质以及相关机构的设置将成为影响媒体进行科技信息采集的重要因素。川渝地区自然灾害中科技信息采集和传播的局限,可从三个层面分析。宏观方面,由于我国新闻报道“报喜不报忧”的传统心理、政府官员的“政绩观”和“地方保护主义”等社会因素以及政策法律的规定,有时缺乏第一线的全面真实信息;中观层面,媒体科技传播能力不强、媒体本身重视程度不够是主要影响因素;微观层面,记者和受众的科学文化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科技信息表现的方式以及科技信息传播效果。通过对川渝地区灾害中媒体科技信息传播的研究,探索在自然灾害中科技信息传播的新路径,对提高灾害中科技信息的传播效果,增强公民科学素养和科学防灾减灾有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