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创新与传播形态的吻合性研究——以手机阅读为例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9116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机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已广为接受,参与者众多。本文从手机阅读用户,即读者的角度出发,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用户使用手机阅读的习惯、需求及影响因素做了调查分析。了解到用户日常使用手机阅读的时间较长,场合多样,方式不一,且这三者都对内容的选择产生影响;主要以碎片化阅读为主,而内容却不局限于浅阅读,同时阅读与社交需求结合紧密,通过手机能够在选择内容时较好地发挥主动性。不同于其他阅读方式,手机阅读内容的选择个性化体现显著;与开发商过度注重添加附加功能相反的是,用户更加看重内容本身的价值与吸引力。  通过调查分析与深度访谈,本文将当前我国手机阅读开发商或出版商的问题归结为内容质量不高、用户体验不佳与营销方式欠妥三个方面,以用户需求为基础对此提出建议。内容方面应丰富来源、优化构成;用户体验上应改善阅读界面,使之更人性化,提高阅读物的文本质量,提供试读服务,增强网络互动;营销方面细分市场,培养用户黏性,合理投放广告,尊重读者现有习惯的基础上引导付费,并且充分利用社交网络。
其他文献
期刊
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党报体系的第一次大变动,完成了从“不完全党报”向“完全党报”的转变。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次改版是“从内容到形式,从编辑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业迅速发展,传媒在社会经济中的影响和作用与日俱增,大众传媒引起的伦理道德问题也就格外引人关注。一股弥漫在传媒界的低俗之风,已与有偿新闻、虚假报道、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真正地成为了“地球村”,国与国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才交流日益的频繁,出国留学逐渐成为了中国学生的一项人生规划。在留学过程中,许多中国学生
在我国,教育电视台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但我国教育电视台依靠媒介的独特优势,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留下了一段值得记忆的历程。本文试图追溯教育电
近代中国的报纸特别是民营报纸,在组织形式上,基本都沿袭了境外报纸的组织形式,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几大报纸,几乎均以企业形式存在。   新中国成立后,报纸逐步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