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为第四大精神疾病,该疾病终身发病率为2%-3%,OCD的核心症状是强迫思维(obsession)或强迫行为(compulsion)。为了找到OCD发病原因并发展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学者们从心理学、精神病理学、神经科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角度对OCD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探讨,但到目前为止尚无系统、全面的认识。早在1992年,Otto等人就提出强迫思维的基础是OCD病人执行功能的缺陷。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ion, EF)是指一个尚未明确定义但却十分重要的概念,是一个包含了很多认知过程和行为能力的涵盖性术语。另外,有研究者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提出,强迫症状反映的是“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回路障碍(cortico-striatal-thalamic-cortical dysfunction)"。根据这一神经心理学基础,还有众多研究者从计划能力(planning)、抑制控制功能(inhibitory control)、记忆功能(memory)等执行功能的多个方面,对OCD病人的执行功能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几乎都没有取得较为一致的结论。1997年,Schwartz等人从错误监控这一执行功能出发,提出了OCD起病的“错误信号过度激活假说”。2000年,Gehring等在该假说的基础上,使用运用一种事件相关脑电位(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 ERP)成分——错误相关负波(error-related negativity, ERN)验证了“错误信号过度激活”假说,并提出了“行为监控系统过度激活假说”。此后便涌现出了大量以ERN为指标探讨OCD执行功能(特别是行为监控、错误监控功能)研究,并尝试验证“行为监控系统过度激活假说”这一OCD起病机制假说的研究,但类似研究的结果也不甚统一。其中一部分研究发现,OCD病人在任务执行过程中犯错误时所产生的ERN显著大于正常人,即支持OCD病人的行为监控系统相比较正常人而言存在过度激活。而另外一部分研究则没有发现OCD病人和正常人之间ERN波幅的显著性差异。经过对前人研究进行全面分析,我们认为,前人研究结果不一致原因可能有二:①苯二氮卓类药物可能对病人被试行为监控系统的活动产生影响;②前述研究所使用的任务更偏重于测查OCD病人的“冷”执行功能,而大量研究表明OCD的“热”执行功能损伤可能比“冷”执行功能更能反映其核心症状。本研究通过严格控制OCD病人苯二氮卓类药物使用,并选用经典Go/Nogo任务和创新的赌博任务,进一步考察“行为监控系统过度激活假说”,并探讨OCD病人“冷”“热”执行功能的损伤。本研究包含两个实验,均采用ERP技术进行。被试分为三个组,分别为umOCD组(未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OCD病人组)、mOCD组(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OCD病人组)、HC组(正常对照组)。实验一使用Go/Nogo任务诱发三组被试的Go/Nogo-ERN,结果发现:①mOCD组的Go/Nogo-ERN波幅显著小于umOCD组,表明苯二氮卓类药物能降低OCD病人错误监控、行为监控等执行功能;②umOCD组的Go/Nogo-ERN波幅与HC组差异不显著,这说明“行为监控系统存在过度激活”假说并不稳定存在于OCD病人群体中。实验二使用赌博任务诱发三组被试的Gamb-ERN,结果发现umOCD组的Gamb-ERN波幅显著大于HC组,这说明OCD病人的ACC区域在进行风险在线评估的时候存在比正常人更大的激活。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论,我们推测,赌博任务所测查到的“风险在线评估功能过度激活”这一“热”执行功能损伤可能才是更加稳定、更加核心的OCD起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