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却落后于当前经济发展,严重制约着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以及公共资源的合理化分配。政府等公共部门的内部控制建设实践证明,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政府部门切实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为人民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①。我国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10-2013年,特别是随着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并加强顶层设计的相关要求与改革方针,我国在2012年11月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要求在2014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行。这意味着我国初步建立了公共部门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框架,为相关单位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依据和指导,标志着我国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深化行政事业单位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出台与全面实施,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以及风险与廉政防控机制建设工作提升到新的层面。但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研究虽然取得初步进展,但是没有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实务界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理解与认识未达到相对的统一,特别是针对内部控制评价这一问题,现阶段的研究成果还不足以保证内部控制实施的效率和效果。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部门行使社会职能的具体实施载体,也是社会公众利益的天然维护者,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关乎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由于公共部门缺乏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制度以实现单位自我评价和主管部门外部评价已经成为单位落实内部控制建设要求的重要手段。我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2013年财政部干部职工大会上特别提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应重点围绕完善制度、明确职责、理顺流程、控制节点、加强监督,下大力气提高内部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性。”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按照《规范》的具体规定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建立完整的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丰富理论体系,促进内控建设,加强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分析和整改,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而且为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等外部监督主体提供了理论依据,极大地推进和保障了单位内控的成果实施。本文以“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采用规范研究方法,逐层深入,研究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单位内控评价体系。围绕着本文的论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本文对现有的单位内控规范、国外政府部门内控建设进行归纳,总结出我国单位内控的自身特点与国外可借鉴经验,为下文提出相应实践经验;其次,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相关问题进行界定,包括涵义、目标、理论依据以及作用;最后,本文结合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提出了单位内控评价的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路。本文共分为六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第一部分,导论。本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分类总结,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并且点出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本部分首先对我国现有规范进行解读,明确了单位内部控制的内涵与目标,指出单位内部控制区别于企业的自身管理特质,主要分为目标与构成要素上的特质。其次,本文对现阶段国外成熟的政府内部控制体系——美国联邦政府内部控制进行介绍,并总结了对于我国内控发展可供借鉴的经验,这些经验也将在下文中有所体现。第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理论基础。本部分主要探究单位内控评价的理论,具体包括对单位内控评价涵义的界定;将委托代理理论与公共受托责任论、控制论与权变理论引入到公共部门内控中,对内部控制评价进行理论分析;最后,提出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与作用。第四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本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分三节进行讨论。首先,总结了现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式,针对不同模式的优缺点进行分析,结合上文中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特点,并在不同模式的适用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单位内控的评价模式;其次,在确定评价模式之后,对该模式下整体构建的原则、评价范围与逻辑进行说明;最后,结合评价模式与构建原则对评价指标进行设计,并提出对应的观测对象与评价重点。第五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实施。实施机制是保证评价体系贯彻落实的重要方面,本部分在上文的基础上,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特点、评价模式的选择以及评价体系构建等诸多方面加以考虑,提出与其相适应的实施机制,主要从评价主体、时点与周期、评价程序、方法与最终报告五个方面加以论述。第六部分,研究结果与展望。本部分总结了本文研究结果,提出本文研究局限与不足以及改进方向,最后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