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4-6岁儿童幸福感的研究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n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幸福感是指儿童在特定时间段里感受到的满意度水平以及体验到的积极和消极情绪的频率。整理近年来的文献可以明显看出:目前急需有关儿童幸福感的研究(Chaplin,2009)。例如,Park和Peterson(2006)在其研究中指出,尽管有必要澄清儿童幸福感的来源,但是关于儿童幸福感的研究却被忽视了(转引自Thoiliez(2011))。此外,儿童由于其认知能力以及个人经历等原因,使得其幸福感是异于成年人的幸福感,从这一方面来说,也有必要对儿童幸福感进行深入研究。作为对Chpalin(2009)和Thoiliez(2011)的回应,本研究从儿童的角度探讨了幸福感这一概念,以为儿童幸福感的研究提供借鉴,进而为提升儿童幸福感提供相应的建议。  Diener和Fujita(1995)的研究证实幸福感具有文化特异性,即不同文化中,人们的幸福感水平、以及对幸福感的评价是不一样的。但是,Diener(1999)在其另一篇研究中又指出,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这三类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中,只有年龄和性别与幸福感有关,忽视了种族对幸福感的影响。但是,有研究者指出有必要就不同文化中人们对于幸福感不同概念的理解之间的区别、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以及幸福感的来源的进行研究(Uchida et a1.,2004)。鉴于此,本研究认为印度尼西亚儿童对幸福感的定义以及与幸福感有关的体验是不同西方儿童的,并在此基础上,对印度尼西亚儿童幸福感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从儿童自身和儿童父母的角度探讨了印度尼西亚的儿童幸福感水平、儿童幸福感的来源、父母——儿童对儿童幸福感来源评估的一致性程度、并评估了这种一致性程度所带来的后果。  共有777名来自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的儿童参与了本研究(平均年龄5.14岁,SD=.694),其中,183名儿童是爪哇族,241名是巽他族,353名儿童是混合民族。在这777名儿童中,有367名儿童的父母(47.2%)接受邀请参与了本研究。  本研究研究说明,4-6岁儿童的幸福感水平整体较高。绝大多数儿童认为玩耍的时候最开心(感受到较多的积极情绪);此外,大多数儿童觉得在家里常常感到不开心(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进一步分析表明,与自我独处或与父母、同学相处比较,儿童与同伴在一起时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此外,儿童的母亲与儿童在积极情绪来源的评估上比较一致(都认为儿童玩耍时最开心),在消极情绪来源上评估不一致,而且母亲与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结果也不一致。这些结果中还存在着年龄、性别及民族差异。  本研究还发现,父母——儿童对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评估的一致性程度并不是预测印度尼西亚儿童幸福感的唯一来源。除了与同伴相处以外,儿童在学校里感到最开心。  本研究有助于父母、老师及其他关心儿童发展的教育者们通过关注不同年龄、性别和种族儿童幸福感的来源进而制定提升儿童幸福感水平的计划,讨论中同时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并为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
其他文献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为各国教育变革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重在培养学生全球意识、国际能力的全球教育在这一背景下开始逐渐走入各国教育主流视野。澳大利亚是较早研究和实
The study investigate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 towards the inclusion of learners with visual impairment in inclusive secondary schools.The specific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中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已屡见不鲜,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将会推动教育教学的变革,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学变革的重要主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有
在全球化的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之间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和往来越来越密切,同时各国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碰撞与交融。以此为契机,“孔子学院”应运而生,为中国文化的对外
网络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然而,现有的网络课程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课程知识组织单一,课程知识导航缺乏非线性结构,学习资源查找困难等。
目的:探讨留守青少年抑郁的流行状况以及性别、年龄和是否留守的差异,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角度来探讨影响留守青少年抑郁的因素。为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制定相关对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