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提高钢铁生产效率和提升铸坯质量,计算机数值模拟被广泛用于连铸工艺优化。本研究源于塔塔钢铁(荷兰)研究中心(Tata Steel R&D)和北京科技大学(USTB)的国际合作项目,旨在通过SteelSim连铸有限元模型来优化DSP(Direct Sheet Plant)薄板坯连铸生产过程,为减少铸坯缺陷和拓展新钢种提供连铸工艺技术支撑。形成于凝固糊状区的热裂纹是连铸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质量缺陷之一,严
【基金项目】
:
塔塔钢铁(荷兰)研究中心(Tata Steel R&D)和北京科技大学(USTB)国际合作项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提高钢铁生产效率和提升铸坯质量,计算机数值模拟被广泛用于连铸工艺优化。本研究源于塔塔钢铁(荷兰)研究中心(Tata Steel R&D)和北京科技大学(USTB)的国际合作项目,旨在通过SteelSim连铸有限元模型来优化DSP(Direct Sheet Plant)薄板坯连铸生产过程,为减少铸坯缺陷和拓展新钢种提供连铸工艺技术支撑。形成于凝固糊状区的热裂纹是连铸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质量缺陷之一,严重影响后续板材的成品率。该项目主要围绕薄板坯连铸过程热裂趋势预测进行研究,拟将SteelSim模型同热裂判据相结合以实现对薄板坯连铸过程热裂敏感性的预测。分析认为,在SteelSim宏观有限元模型基础上结合热裂判据的研究,需要相应微观凝固模型的介入。为此,本研究结合显微偏析模型和热裂判据围绕DSP连铸生产的一种AHSS钢(Advanced High Strength Steel)进行研究,从而建立一种方便快捷、准确稳定的热裂敏感性评估方法。本文研究是通过解析偏析模型对凝固过程的显微偏析进行模拟,得到相应凝固路径作为热裂判据的必要输入参数。首先,对解析偏析模型的求解过程进行了研究,对参数影响和模型特点进行了分析,为后续模型求解提供基础。分析了解析偏析模型模型中存在的“固相线温度非一致性”问题,结果表明,输入固相线温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偏差对最终求解的准确性没有明显影响。此外,模型预测偏析过程中考虑平衡分配系数变化需要采用变值平衡分配系数时,应该采用分段模型进行求解。这种情况下,通过平均值代替的方法能够减少分段模型的分段数量,从而可在保证预测精确性的前提下极大地减少计算量。为研究平衡分配系数对偏析和热裂敏感性预测的影响,结合偏析模型和热裂判据对 AHSS 钢(Fe-0.20%C-0.90%Si-2.0%Mn-0.02%P-0.006%S)的凝固偏析特征和热裂敏感性进行了预测。首先对比了定值平衡分配系数(Constant equilibrium partition coefficient)和变值平衡分配系数(Variable equilibrium partition coefficient)的差异对相应预测结果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凝固过程淬火(Solidificationand Quenching,SQ)方法对该钢种的显微偏析特征进行验证。计算模拟研究表明,平衡分配系数差异会对显微偏析预测结果造成一定偏差,且这种偏差会进一步影响到所采用的热裂判据对热裂敏感性的预测。实验验证表明,采用变值平衡分配系数预测得到的凝固路径及Mn元素偏析曲线与凝固淬火结果吻合程度更好。进一步说明,相比于定值平衡分配系数,通过热力学计算(Thermo-Calc)得到的变值平衡分配系数能更准确地预测凝固过程的显微偏析特征。综合认为,结合解析偏析模型和热裂判据来预测凝固过程热裂敏感性,应该采用变值平衡分配系数。基于变值平衡分配系数,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液相线公式的差异对AHSS钢偏析和热裂预测结果的影响。为确保热裂敏感性预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避免不同液相线公式差异对热裂敏感性预测造成的偏差,针对Fe-C-Si-Mn-P-S体系拟合得到了一个新的液相线公式,并通过文献中实验数据证实了其在显微偏析预测和热裂敏感性评估中应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针对国内外广泛研究的RDG热裂判据,本文对其的求解过程进行了简化,并得到了一个能够减少计算量的热裂判据(S-RDG判据)。通过RDG判据和Kou判据预测结果进行验证,证明S-RDG判据的热裂敏感性预测趋势可靠,判据简化过程合理。通过分析部分热裂判据的求解过程,发现判据的关键输入参数同凝固路径末期的斜率有关。据此提出,可采用凝固路径末期斜率绝对值作为评估热裂敏感性的直接指标,并通过解析偏析模型导数形式研究合金元素对热裂敏感性的影响规律。据此,针对AHSS钢的模拟预测发现S元素含量虽低但是其对热裂敏感性有着重要影响,减少S元素含量能够显著降低开裂趋势。当S元素含量降低之后,C元素对热裂敏感性的贡献起主导作用。本文围绕DSP连铸生产的一种AHSS钢进行研究,对偏析模型以及热裂判据的预测过程进行了分析和部分优化,该方法有望同SteelSim等宏观有限元模型进行耦合,以实现对连铸生产过程中热裂敏感性的预测。
其他文献
硬质合金是由硬质相(如WC、TaC、TiC等)和粘结相(如Co、Ni、Fe等)经烧结后制备的合金块体材料,因其兼具高硬度、高强度、高韧性、良好的耐磨性和化学稳定性等综合性能,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金属陶瓷材料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WC基硬质合金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不同的应用环境也对硬质合金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通过细化WC晶粒到超细甚至纳米级时,可显著提升WC-Co硬质合金的力学性能。而
铝合金灰是铝加工、铝再生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固体废弃物,我国铝工业每年产出铝合金灰约100万吨。目前所产生的铝合金灰一般只能采取堆存掩埋的方式处理,不仅浪费资源,更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健康。铝合金灰含有大量的铝及其他有价元素,但因其物相及组成复杂,从而导致资源化利用非常困难。铝合金灰的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是保障我国铝工业绿色生态化的关键。当前国内外对铝合金渣中金属铝的回收技术及装备研究较多且技术
金属玻璃即非晶,由于缺乏长程有序性,室温塑性变形通常由单一或有限数量的剪切带控制,会导致宏观脆性。局部化的剪切带以塑性流动形式扩展是非晶合金非均匀塑性变形最主要的特征。由于剪切断裂时,材料已经发生破坏,使得在显微原子尺度上研究塑性流动受到限制。通过向金属玻璃中引进晶态相,可制成非晶复合材料,这种复合材料既具有很高的强度,同时在断裂时表现为多重剪切带破坏,从而大大改善非晶类材料的延性和断裂韧性。但非
为了适应“双碳、节能、安全”的新时代汽车轻量化发展主题,兼具高强度和高塑性的中锰钢已然成为极具竞争力的未来汽车用钢材料。然而,钢中锰元素含量过高以及热处理时间过长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锰钢的工业化生产。因此,优化合金成分体系、设计合理的工艺路线并控制亚稳态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是中锰钢获得优异力学性能及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以“中低锰+V合金化”为基础,设计了 7Mn-0.5V、3.5
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实施,海洋工程、汽车等应用领域都提出了减重、降低排放的要求,低密度钢因其密度低、耐蚀性能好等优点引起了业界的重点关注。目前对于低密度钢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不需求韧性的汽车用薄板领域,而对组织为全δ-铁素体的海洋工程用钢研究较为匮乏。本文主要针对海洋工程用全δ-铁素体低密度钢的组织调控及增韧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创新的δ-铁素体组织细化及韧化控制工艺。
为了实现节能减排、减轻环境污染,以中锰钢为代表的第三代先进高强钢受到工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合金成分设计和热处理工艺出发,对含Cu-Ni中锰钢中逆相变奥氏体和纳米Cu析出进行精细调控,重点讨论了逆相变奥氏体的形核特征、合金元素配分行为以及Cu析出在铁素体-奥氏体双相组织中的演变机理,通过TRIP效应和析出强化的协同作用提高中锰钢的强度和塑性。研究发现,原奥氏体晶粒尺寸对淬火马氏体的组织特
合金材料的发展大体上遵循合金化元素含量增加、体系熵值提高的规律。近些年研究表明,在传统合金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总体熵值,获得高熵合金,将获得一些特殊的性能。高熵合金的强度、硬度、耐磨耐腐蚀性、抗高温氧化、低温韧性和抗辐照性能等一系列性能均拥有突破传统合金的性能极限的潜能。为了利用高熵合金的性能优势,同时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轻质合金性能提出的更高要求,提高传统轻质合金体系熵值,开发轻质高熵合金,成
钢铁材料的晶体学特征会对其力学性能,如韧性、强度、塑性、成型性能以及淬透性等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可视化和定量化的晶体学表征技术,已建立了高强钢协变相变组织的晶体学特征和韧性间的关系,然而对强度、塑性、成型性以及淬透性影响的研究还很少。同时,这些晶体学特征也会通过影响奥氏体逆转变来进一步影响力学性能,而协变相变组织的16种变体对对逆转变奥氏体形核的影响也不明晰。织构作为影响材料力学性能的另一重要指标,
近年来,页岩油气开采得到了国家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可溶压裂封堵工具的应用更是极大地提高了开采效率。然而,目前有关可溶压裂封堵工具制造的核心技术均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严重限制了我国油气开采进程。近几年国家投入了大量经费来攻克可溶压裂封堵工具的技术瓶颈。其中,镁合金由于具有优异的性能且极易腐蚀,成为了制造可溶压裂封堵工具的首选材料。国内外众多学者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可溶镁合金的研究,然而目前所报道的可溶镁合
随着汽车轻量化进程的加快,车身结构件非常有必要采用高强度7xxx系铝合金制造以解决钢-铝连接的系列问题,但是传统7xxx系铝合金存在强度高而室温冲压成形性能差等问题,因此,急需开展兼具高强度高成形性新型7xxx系铝合金成分设计与工艺调控等系统研究。考虑到影响该系合金板材室温冲压成形性能的关键因素是显微组织和成形状态,本论文提出了大幅提高该系合金板材室温冲压成形性能的粗/细晶耦合分布定向设计与精准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