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是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常以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和自杀观念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睡眠异常、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性欲减退等躯体症状。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的发生率约为3.1%,在发达国家接近6%,在我国,抑郁症发病率约为3%~5%,已与发达国家统计结果相近。抑郁症患者是自杀的高危人群,约有10%~15%的患者可因此而自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紧张程度的增加,负性生活事件逐渐增多,导致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很复杂,目前,被确认为是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导致抑郁症的具体基因和环境因素至今仍未彻底探明。近年来,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成为抑郁症研究的热点和焦点。西医治疗本病需长期服用三环、四环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阻滞剂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其副反应大,禁忌症多,且易出现一系列停药综合征。祖国医学虽无“抑郁症”之病名,但据其临床症状可将本病归入“郁证”、“脏燥”、“百合病”等范畴。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认识多为:长期情志不遂,导致气血郁滞、痰瘀气阻、脏腑功能失常。基本病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以致阴虚火旺,神失所藏,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针灸疗法是中医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临床实践表明,针灸疗法可以明显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症状,对轻、中度抑郁症有肯定的疗效,而且具有无副作用、简便易行等优点,但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目的:通过研究针刺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和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 方法:本实验通过敞箱实验对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分,把行为学评分相近的大鼠雌雄各29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药物组、穴位组、非穴位组5组,应用孤养和慢性应激刺激造成抑郁模型(正常对照组不予造模),以open-field敞箱与糖水消耗试验为测定指标,造模21后,用统计学方法统计(P<0.05)判定造模成功,进入治疗阶段。给予药物组盐酸氟西汀,穴位组针刺“百会”、“印堂”、“大椎”、“心俞”,非穴位组针刺大鼠四肢肌肉丰厚处,治疗21天后,全部断头取脑,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仪分析大鼠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及5-羟色胺(5-HT)的含量。 中医学认为,抑郁症主要病理机制为长期情志不遂,气机不畅,肝失疏泄,脏气受损、髓海亏虚、神机紊乱,患者久病多虚,累损五脏元神。《灵枢·海论篇》说:“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本研究对抑郁模型大鼠造模后针刺“百会”、“印堂”、“心俞”、“大椎”,具有调节髓海机能,增进“五脏化气”的生理功能,使紊乱的神机恢复正常,以达到抗抑郁功效,为进一步阐明针刺治疗抑郁症的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结果:造模结束时,模型大鼠行为学明显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造模成功。针刺穴位组大鼠大脑皮层DA、NE、E、5-HT的含量、下丘脑DA、5-HT的含量较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穴位针刺在调节部分神经递质含量方面能达到西药盐酸氟西汀的效果,作用明显优于非穴位针刺。 结论:实验建立了较为理想的抑郁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针刺穴位能够明显提高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评分,调节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能达到西药盐酸氟西汀的治疗效果,穴位针刺作用明显优于非穴位针刺,证实了穴位针刺治疗的有效性和特异性。结合行为学改变过程可推测,针刺穴位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善可能与调节脑组织内NE、E、DA、5-HT的含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