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的原型解读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ongduzhi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马斯·哈代习惯于将古典文学,希腊神话,圣经故事中的典故以及自身经历融入悲剧创作。作为他著名的一部悲剧小说,《还乡》也不例外。由于哈代选用具有原型意义的人物,意象和母题,依据神话构建这部小说,本论文运用原型批评理论,试图对小说中的人物,意象,母题和叙事结构作原型解读。首先,哈代所塑造的悲剧人物形象具有原型意义。小说中的悲剧人物与希腊神话和圣经中的悲剧形象存在某种意义上的契合点。与基督和俄狄浦斯一样,克林是一个被献祭的替罪羊形象。游苔莎被塑造得如希腊女神一般,却身陷宗族社会的控制而无法摆脱。韦狄的原型是撒旦,因为他代表着引诱,堕落。姚伯太太爱护儿子和侄女,最终却也落得悲剧下场。哈代运用原型意象加强了这部小说的悲剧色彩。通过魔幻般的爱敦荒原,黑暗的夜色,具有毁灭性的火和水,作者强调了悲剧人物所处的社会是压迫,堕落和死亡的象征。此外,小说作者还将一些原型母题嵌入小说叙述中,男、女主人公都意图逃离当时所处的生活状态,追求一种他们内心的乐园。在经历了丧失亲人和死亡等一系列痛苦的磨难之后,他们回归到了一种相对平静和成熟的状态。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意象,母题等所具有的原型意义,本文意在揭示哈代对落后压迫的社会秩序的揭露和批判,在这种社会体制下,人们处于命运的反复无常的愚弄却又无能为力的困境。哈代通过将重复出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神话人物形象,原型意象和母题等嵌入这部悲剧小说来塑造他的悲剧人物,巧妙构造悲剧情节,并引起读者的心理共鸣和对悲剧的思考。这部哈代悲剧的开山之作充分显示了作者对人和社会的悲剧观,以及进行社会改良的强烈愿望。
其他文献
典籍翻译和相关研究一直是译学界的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来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特别是“走出去”的文化大战略的实施为典籍翻译和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在经典翻译这个热点领
翻译研究的诠释模式是韦努蒂最新论文集《翻译改变一切》(2013)中的核心理论。诠释模式视翻译为一种解释行为,认为翻译在接受语境中价值等级秩序的调试下,必然会在形式、意义、效
主位和主位推进模式是语篇功能理论之一,是实现语篇衔接和语义连贯的重要途径。主位结构分析可以揭示语篇信息的分布规律,主位推进模式分析可以帮助了解语篇中各小句主位与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