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学者很早就对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由于所处经济背景、研究角度和假设前提的不同,各经济学派得出了不同的政策结论。本文首先在主流经济学的框架内就不同经济学流派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系统梳理和评述,力求理清各派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的观点和思路,并以此作为本文理论研究的主体对象。除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的研究外,本文还重点介绍了相关的物价理论,两者相结合共同形成了全篇的重要理论基础。自1984年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的中央银行体制,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就可以追溯到该体制的建立。将信贷业务分离出来的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包括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监督。中央银行体制的确立,使我国有了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并间接达到最终目标这种现代货币银行学所定义的典型货币政策。本文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1984年我国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为起点,按我国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将1984年至2008年实施的货币政策分为五个阶段,通过大量数据资料的收集深入回顾各阶段物价波动情况,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物价的具体措施及产生的效应问题。进入2008年,我国物价在持续数月上升以后,出现转折性回落,2008年5月至今年2月,我国消费物价指数(CPI)已连续1O个月呈下滑态势,工业品出厂价格(PPI)自去年8月升至峰值以后,连续数月下滑,今年3月,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已同比下降了6.0%。正确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把握物价变动的原因,进而做出迅速、有效的货币政策决定是中央银行的职责所在。为深入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对物价调控的有效性,本文专门采用了1984年至2008年的货币供应量、利率、信贷量等货币政策经济变量与CPI物价指数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出货币政策与物价间的相互关系为后续政策研究提供相应的实证基础,其研究结论是提出政策建议的前提和指南。考虑到使用数据为时间序列,因此在实证研究中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分析,再进一步确定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最后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得出货币政策与物价的关系以及货币政策对物价调控的有效性。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变量中,狭义货币供应量M1对物价的调控效果较好,仍然是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调控的重点中介目标。另外,信贷传导渠道的不畅造成信贷工具调节物价的效果滞后,货币政策有效性大打折扣,疏通好信贷传导渠道需受货币管理当局的重视。最后,我国利率政策体制的弊端使货币政策调控机制中利率工具调节微效、甚至失效,造成政策资源的极大浪费,有效、合理运用利率政策工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我国中央银行体制成立的20多年中,我国货币政策经历了由探索到调整,再到相对成熟的发展过程,逐步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展示了我国宏观调控向规范化方向发展的一般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