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方面得到了高速发展,但是在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自然禀赋差异和开发资金、人力资本、区域发展政策等社会资源利用能力差异的存在,加大了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特别是被称为“城乡”的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和水平差距越来越扩大。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角度看,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仍处在非均衡发展状态。而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规模大的当前,城乡经济差距的扩大和非均衡发展状态会影响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甚至影响到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的安全。因此,研究农村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驱动力和改变农村发展状况的驱动机制是十分必要。 人力资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驱动力。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而我国培养的人力资本,特别是大学生去农村基层工作的却很少,其原因是让大学生去农村工作的人才利用机制短板或不完善。自我国人力资本的开发方面加大投入以来,各大学扩大招生规模,强化专业知识教育和人才培养力度。据统计数字,每年中专毕业生达到了680万人,本科毕业生达到740万人,从国外留学回国人员接近50万人,再加上硕士和博士毕业生,每年的新增人才资源规模约达到1500万人,而在全社会每年的新增就业岗位才不超过1070万人。人才培养规模大,但是因人才资源的利用机制短板或不完善,导致人才资源流向农村——投向基层建设的却很少。这种人才资源的利用机制的不完善引来的是农村缺少人力资源,从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缓慢,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 我国从2008年开始出台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是激励大学生回流农村,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有效政策制度。根据大学生村官网公布的数据,截止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大学生村官180960,博士研究生21人;硕士研究生8285人,占总数的4.8%;本科生134778人,占总数的74.5%;专科生37876人,占总数的20.9%。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农村任职后取得了很多积极成果,如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促进新一轮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和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等,但是现行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推行过程中也出现很多不可忽略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大学生村官身份定位不明确、对大学生村官的监管和考核体系混乱、职业稳定性不强、流失严重等。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化选择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职业化”意味着市场机制的引入,以契约为基础,大学生村官的录用、薪酬、激励机制均与其业绩挂钩,权责分明,奖惩有据。大学生村官职业化使大学生把自己从事的工作看成一项长期稳定的事业,将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而不是把大学生村官视作未来职业的“跳板”。大学生村官职业化有利于稳定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队伍,确保大学生村官队伍生存和发展,同时为农村增加了稳定的人力资本,进而带动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