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水平的进步、医疗科技水平的提高,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长寿风险的概念就是在此种背景下诞生的。长寿风险无论是对于个人的老年生活状况还是国家的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怎样才能更有效地管理长寿风险成为众多人口老龄化国家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研究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水平、医疗技术、国民教育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已逐步赶上西方发达国家水平,国民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十年间人口数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达0.57%。其中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根据国际上10%老龄化的标准,我国人口老龄化时代其实早已到来。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比高于2010年的世界老龄人平均占比1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国民人口中老龄人口的增长率远远高于国民总人口的增长率,无疑会加大社会的抚养负担,我国社会面临严重的长寿风险。传统的长寿风险管理方法有个人储蓄养老、购买企业年金、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三种。近年来个人养老因人们的养老观念的转变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已逐渐出现变化,这给企业年金市场带来利好信息,虽然近年来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发展迅速,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也明显增加,但是养老金基金由于缺乏有效的投资管理渠道面临贬值缩水问题,养老金缺口巨大。近年来国外学者对长寿风险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包括长寿风险的识别与度量、长寿风险的管理,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与成熟,国外研究者现在主要将目标转移到长寿风险的证券化上,试图通过设计出一种长寿衍生产品从而将保险市场的长寿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身上,达到有效的分散和转移长寿风险的目的。国外实务界也进行了大量长寿风险证券化方面的尝试,其中包括2007年瑞再发行的死亡率巨灾债券和2004年由欧洲投资银行发行的长寿债券,但该种长寿债券因设计不合理而宣告失败,目前有关长寿风险证券化尝试取得较大成功的就是长寿互换。国内学者有关长寿风险的研究还比较少,研究比较浅显,没有系统性的研究怎样在我国才能更有效地管理长寿风险问题。鉴于此,本文特意系统性地对怎样对我国进行有效地管理好长寿风险进行了分析,试图给今后我国开展长寿风险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上的借鉴和参考。现将本文主要写作框架阐述如下:首先,本文介绍有关长寿风险的定义、长寿风险的承担者以及长寿风险对个人、企业、政府和国家带来的重大影响,然后分析我国目前的人口结构状况和养老保险业的发展状况,以帮助人们认识长寿风险,并引起人们对我国长寿风险问题的重视。其次,本文将系统地介绍有关长寿风险的一些管理方法,包括传统的管理方法和创新型的管理方法,并分析各种方法的利弊,以及现阶段我国的长寿风险的管理状况。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得出在我国通过长寿证券化的方式来管理长寿风险是可行的。再次,详细介绍长寿风险证券化的方法,利用我国的经验生命表数据,以长寿互换为例,包括长寿互换的定义,互换的定价以及长寿互换相关联的死亡率的预测详细、系统地阐述在我国如何开展长寿证券化的尝试,以弥补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空白。最后,对于今后在我国如何有效地管理长寿风险提出个人的建议,笔者认为要在我国有效的管理长寿风险,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既包括相关政策上的放开和优惠政策,同时也需要技术方面的提高。本文总共分为六个部分,现将各章节所涵盖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述:第一章为本文的导论部分,全面分析了文章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关于长寿风险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做出概括说明,并介绍本文的相关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本文的理论部分,详细介绍了长寿风险的定义,长寿风险与人口老龄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分析了长寿风险的承担者以及长寿风险的不利影响。第三章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的人口状况和国内养老金的发展水平,得出我国存在较严重的长寿风险问题。第四章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对于长寿风险的传统管理方法和一些创新性的管理方式,并分析了目前我国长寿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应考虑通过资本市场进行长寿风险管理的新尝试。第五章以长寿互换为例,应用我国的人口统计数据进行合约的定价设计,为我国的长寿风险证券化提供一种有效的参考方法。第六章为文章的中心总结,对现阶段我国怎样进行长寿风险管理提出自己的建议。文中作者提出既要完善传统的管理方式,同时国家和政府应加重对长寿证券化的关注扶持力度,提高发挥政府在长寿风险管理上的组织协调的作用。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能够立足我国的实际国情,以长寿互换为具体案例来进行分析,为怎样在我国尝试长寿风险证券化的新方法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参考,弥补了国内理论界对于这方面的不足,文章最后为今后如何在我国有效地管理长寿风险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的主要不足在于:分析不够深入,对于死亡率的预测模型选用的相关影响因素由于缺乏数据而没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此外,本文存在文章分析更多的是偏向于定性分析研究,结论缺乏足够的定量分析,研究结果不够客观等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