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进入中级阶段后留学生在就单句表达时语法、词汇方面基本没有问题。而由于对语篇内部衔接机制和衔接手段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有限,当进行语篇表达时往往给人不连贯的感觉。如能找到影响学习者理解语篇内部衔接机制和应用语篇衔接手段的问题,发掘其原因,进而探索出相应的教学对策,那么对于留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定能有所提高。本文运用Halliday和Hasan(1976)提出的语篇衔接理论,从照应衔接手段入手,分析中级阶段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叙事文体篇章中照应使用情况。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语篇及照应理论研究框架。照应理论即在语篇中如果对于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词语本身获得,而必须从该词语所指的对象中寻求答案,即产生了照应关系。本章对国内外语篇衔接、汉语语篇照应手段以及对留学生在汉语语篇照应偏误研究作了大致的回顾。但就研究现状来看,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对留学生语篇照应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偏误归类然后进行解释,而对留学生在汉语语篇中照应手段的使用情况,包括不同形式的使用率、正确率及不同阶段的使用特点等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中级阶段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叙事文体篇章中照应手段的研究,加强对留学生语篇照应的认识,对实际教学有所裨益。第二章,英汉语篇照应系统对比研究。本章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节选《骆驼祥子》及《Gone with the Wing》中英文本,从人称照应中的第三人称照应和指示照应两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照应系统对比研究,从中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在人称照应方面,英语中人称照应代词在形态上和使用频率上都高于汉语;汉语中人称代词的省略现象突出,主要体现在作主语和作宾语时;在英语中人称代词可以用于后指照应,而在汉语中通常是不被接受的。指示照应方面,汉语的指示照应形态象对复杂;对于指示照应词的选择,两种语言都是以照应物与参照点之间的距离为依据,但是汉语更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在指示照应方面最大差异即英语中的定冠词“the”,照应上文的人或事物时英语倾向于用“the+名词”,汉语中则使用零式特指。对比英汉照应系统有利于帮助认识两种语言在使用照应手段时的差异,从而在教学中更清楚地认识留学生的问题而开展针对性教学。第三章,中级阶段以英语国家留学生语篇中照应使用情况分析。本章对留学生语料进行了分类整理,用数据统计法统计了留学生语篇中的时间照应、地点照应、语篇照应和事物照应四种照应类型的照应词语用例总数、正确用例数及正确率,并将照应词语的使用率和汉语本族人的使用比率比较,得出在照应词语的选择上留学生体现了与汉语本族人一样的使用规律,即“这”的使用率高于“那”。对于人称照应,本章采用Givónd的“回数法”分别统计了第三人称照应的三种形式(即名词、代词和零形式)和第一人称照应两种情况(代词和零形式),并把统计结果与汉语本族人的使用数据进行比较,考察出了留学生使用照应的特点和用量趋势:中级阶段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在叙事篇章中第三人称照应的用量趋势是代词>零形式>名词性照应,而在第一人称照应使用方面是代词>零形式。第四章,中级阶段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叙事语篇中照应使用偏误分析。在这章中从人称照应和指示照应两方面考察留学生语篇中的偏误。留学生语篇中在人称照应方面总结了8种偏误形式:名词照应误用为代词照应;名词照应误用为零形式照应;代词照应误用为名词照应;代词照应误用为零形式照应;零形式照应误用为名词照应;零形式照应误用为代词照应;照应词与照应对象单复数不一致;人称关系照应角色不一致。在指示照应方面总结了4种偏误类型:远指误用为近指;近指误用为远指;缺少必要的指示代词;照应对象在“数”方面的不一致。此外,本文将中级阶段留学生的照应篇偏误与初、高级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叙事篇章中的照应偏误比较,发现在不同阶段零形式误用代词照应的偏误情况最为突出,中级阶段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在照应方面最大的问题是代词过度使用和零形式的不足,说明代词和零形式的交替使用是该阶段学习者的学习难点。第五章,照应手段偏误原因及教学对策。在这章中讨论了造成留学生篇章照应偏误的原因有:语际干扰、学习策略的影响、教材编写的不足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教学建议,认为应加强对外汉语语段教学;对比英汉衔接手段,克服母语负迁移现象;注重对语篇照应手段在意义、用法上的讲解;加强输入,培养学生语感。提出了分阶段地、循序渐进地对篇章照应进行针对性训练。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未对留学生语篇中的偏误做更为深入、详尽的考察。此外,偏误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本文只是就所收集到的留学生语料来分析,而没有对特定学习个体进行跟踪调查,因此无法全面地了解到写作时学习个体的心理因素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