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尤其是卫国越名僭礼的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孔子见此情景,在卫国待孔子为政时,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正名”的思想。对于孔子“正名”的理解历来分歧较多,但“正名”是为“正名分”之说占据主要地位。“正名”首先是孔子对于卫国提出的一种为政思想,这确定了“正名”的政治意义。这也使得孔子的“正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辨之学,而是一种“正名分”的政治主张,具体内容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行为君之道,臣行为臣之道,父行为父之道,子行为子之道。孔子的“正名”思想其目的是为了复周礼,使君臣父子依礼而行,从而对整个社会进行拨乱反正,以达到圣王之治的局面。孔子将“正名”最后的落脚点放在君子的“言,行”之上,希望君子能从自身做起,在自己的名分内所言所行,以达到“正名”。但孔子的“正名”思想在春秋社会具有空想性,旧有的“名”无法适应新的社会关系,“正名”也必然不会被统治者接纳。但孔子的“正名”思想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对解决当代人的道德价值困境也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