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孔子“正名”思想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y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尤其是卫国越名僭礼的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孔子见此情景,在卫国待孔子为政时,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正名”的思想。对于孔子“正名”的理解历来分歧较多,但“正名”是为“正名分”之说占据主要地位。“正名”首先是孔子对于卫国提出的一种为政思想,这确定了“正名”的政治意义。这也使得孔子的“正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辨之学,而是一种“正名分”的政治主张,具体内容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行为君之道,臣行为臣之道,父行为父之道,子行为子之道。孔子的“正名”思想其目的是为了复周礼,使君臣父子依礼而行,从而对整个社会进行拨乱反正,以达到圣王之治的局面。孔子将“正名”最后的落脚点放在君子的“言,行”之上,希望君子能从自身做起,在自己的名分内所言所行,以达到“正名”。但孔子的“正名”思想在春秋社会具有空想性,旧有的“名”无法适应新的社会关系,“正名”也必然不会被统治者接纳。但孔子的“正名”思想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对解决当代人的道德价值困境也有着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葛洪生活在两晋之间,博学多才,著作甚丰.他继承和总结了秦汉以来方仙道和黄老道传统,为神仙道教奠定了神学体系和理论基础.因此,葛洪和他提出的神仙思想成为研究道教发展不可
本文选取了薄伽丘的《十日谈》作为参照,集中比较李贽和薄伽丘思想的异同.李贽和薄伽丘虽然同样流露出肯定人性之私、反蒙昧主义、反禁欲主义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思想
《理想国》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并由于许多杰出的摘要和注释而声名大盛,为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欧洲社会历史观肇始于英雄史观,柏拉图哲学王知识专政的社会建造论,是理性主义
阳明心学在批判、继承程朱理学的基础上诞生、形成,并且吸收佛、道二教的境界形而上学,注重“生活世界”和“人的存在”本身。在阳明心学的发展过程中,对于阳明晚年思想的界
马克思的法哲学思想经由最初的康德主义走向黑格尔主义,继而转变为新理性批判主义,最终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导言中趋于成熟,并在此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理论体系。在《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