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地球物理建模分析——以焦石坝龙马溪组为例

来源 :长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200582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受北美页岩气勘探开发成功经验的启示,中国国内学者开始关注页岩气这种非常规油气资源,并使其在近些年来逐渐成为油气资源研究的热点领域。当前,中国页岩气研究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依据其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构造背景,以及国内页岩气与北美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而要成功实现大规模页岩气开发和生产并非易事。
  与常规油气藏相比,页岩气赋存方式较多,储层岩石成分复杂,有机质类型丰度变化较大,非均质性较强,孔隙空间多样,这些特点决定了页岩气的解释和评价与常规油气藏存在较大差别,对其评价思路和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页岩气成藏模式和条件、储层地质和资源潜力评价方面,在页岩气地球物理建模和预测研究方面涉及较少,现有地球物理建模与预测研究还远远不够,这为在该方面的深入研究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因此,本论文选择焦石坝地区龙马溪组作为实例对页岩气地球物理建模方法和应用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区主要位于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斜坡带焦页1井周缘区,区域面积约为56.1km2,区内有3口直井和多口水平井。研究的目的层位是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含五峰组)的页岩气地层。
  论文研究主要针对页岩气含气性评价这一主题,通过分析页岩气地质特征,结合研究区目的层页岩气评价实例,建立了一套适合该区页岩气含气性评价的地球物理建模与预测方法和流程。具体研究从页岩气地质特征和主控因素调研开始,在掌握焦石坝地区龙马溪组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以焦页1井为例采用测井建模方法对页岩气地质主控参数进行了单井建模和评价,基于测井曲线特征和岩石物理参数分析结果,建立了本区页岩气岩石体积模型,进行了单井岩石物理建模和叠前AVO正演模拟,并着重分析了主要地质参数与岩石物理参数和AVO响应的变化关系,最后采用地震反演和多属性分析方法对主要地质参数(即富集参数)的分布进行了横向预测,并将富集参数进行叠合显示分析来实现对页岩气含气性分布的预测。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分析和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
  (1)采用单井建模方法着重对本区焦页1井进行单井评价,评价结果如下:①矿物的重量百分含量:龙马溪组下部QFM(石英+长石+云母)含量为4.8%-61.2%,平均为52.04%;碳酸盐含量为0-11.4%,平均为3.8%;粘土含量为20.8%-68.5%,平均为42.8%;黄铁矿含量为0-4.5%,平均为1.34%。②总有机碳含量(TOC)为1%-4.5%,平均为2.1%-3.1%。③有效孔隙度为3%-7%,平均为4.8%-5.6%。④镜质体反射率(Ro)为1.5-2.5%,整体上变化不大。
  (2)重点研究了TOC的单井建模方法,对伽马能谱元素法进行了改进,建立了由密度、GR与铀元素含量共同参与的TOC预测模型。研究基于TOC与测井曲线参数的相关分析对伽马能谱元素含量预测TOC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即引进密度、GR两个参数与铀元素含量一起参与TOC的预测,建立了密度.伽马元素含量对TOC的预测模型。预测效果分析认为,该预测模型的应用效果较好,适合本区龙马溪组下部页岩的TOC单井评价所用。
  (3)从测井曲线特征和岩石物理参数分析出发,对焦页1井总有机碳含量和孔隙度进行了岩石物理模拟,研究认为:①本区目的层的测井曲线变化表现为明显的“三段性”特征,从曲线形态和密度与纵、横波速度的交会上能明显识别出来。②TOC和孔隙度的岩石物理建模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其一,密度、纵横波速度整体上随TOC的增大呈减小趋势,泊松比随TOC的增大呈增大趋势;其二,密度、纵横波速度整体上都随孔隙度的增大呈单调减小趋势,而泊松比都随孔隙度的增大呈增大趋势。
  (4)着重对本区焦页1井的目的层进行了AVO正演模拟,模拟结果表明:①该页岩层顶界的反射系数极性为负,且随角度的增大而呈负向减小趋势,AVO截距P为负,斜率G为正。②页岩的AVO响应会随着TOC、孔隙度和页岩厚度的变化而变化,并表现出一定的变化特征,即随着TOC的增大,截距P减小,斜率G增大,P-G交会样点由第Ⅲ象限向第Ⅱ象限转化;随着孔隙度增大,截距P减小,斜率G增大,P-G交会样点都处于第Ⅱ象限;随着厚度增大,P-G交会样点由第Ⅳ象限经第Ⅲ象限向第Ⅱ象限转化,其中当厚度增大至一定数值时,P-G交会样点的变化轨迹会出现返转现象。
  (5)采用地震反演和属性分析方法对本区目的层的页岩厚度和含气富集参数进行了横向分布预测,预测结果如下:①目的层页岩厚度为80-118m,且在焦页3井周缘厚度较大。②TOC分布为0.86%-4.2%,垂向上第3、4小层较大,横向上在焦页2井周缘及其与焦页3井之间区域较大。③孔隙度分布为1.87%-7%,垂向上第3、8小层较大,横向上在焦页2井周缘区域及其与焦页3井之间区域较大。④Ro分布为1.05%-3.4%,垂向上第3、4小层较大,横向上与孔隙度分布特征相一致。
  (6)采用多参数叠合显示方式圈定了页岩气含气有利富集区带,并结合页岩厚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综合评价认为:①将TOC和Ro作为叠合参数以TOC>2.15%,Ro>1.82%的门槛标准来圈定含气性富集区带是有效的。②本区含气性分布规律为:越靠近焦页3井的区域含气性越好,垂向上龙马溪组下部第1小段的含气性比第2、3小段较好,横向上在焦页2井与焦页3井之间区域的含气性最好。
  在上述成果和认识中,由于单井评价、岩石物理建模和AVO模拟方面主要围绕焦页1井来进行,其结论和认识可能在焦页2、3井以及其他区域会存在某些差异。此外,井震对比可知,研究区页岩厚度、富集参数和含气性预测的总体效果较好,只在部分区域和小层上具有一定的误差。
其他文献
王集油田构造位置处于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的中部,构造复杂,总体上为向东南倾没且形态较为宽缓的鼻状构造,区域内发育北东向和北北东向9条正断层,整个区域在构造格局上形成了西南逐渐向东北抬升的断阶构造。  王集油田是1977年开始勘探开发工作的复杂断块油藏,1990年开始进行注水开发,目前采用的是不规则井网注水开发,含水率高达94.7%,高含水期阶段纵向和平面非均质严重,层间矛盾更加突出,没有动用的剩余油
学位
在最近的几年里,石油的消耗总量逐年增加,低渗透储层油气藏在整个油田的石油产量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渐加大。水力压裂可以改造地层结构,在原本封闭的储层和井筒之间压裂出一条新的裂缝作为流体的新通道。此方法可以大大提高低渗透储层油气藏的出油量,在当前的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充当着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水力压裂施工的同时,需要使用微地震监测技术观测压裂过程中地层裂缝的空间图像,并对水力压裂的压裂效果做出符合实际
三维地质建模是指在地质,测井,地球物理资料和各种解释结果或者概念模型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图形技术,生成的三维定量随机模型。因此地质建模是一个涉及地质学、数据信息分析、计算科学的交叉性的,或者说是一个整合各种学科的手段。这样建立的地质模型汇总了各种信息和解释结果。所以是否了解各种输入数据信息的优势和不足是合理整合这些数据的关键。储层一般都会有多尺度上的非均质性和连续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
学位
文明寨油田是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重要的老油区之一,从1975年地震勘探开始至今历经近40年勘探开发历程,先后发现多套含油层系及多个含油构造,其较高的产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现在虽已处在高含水开发后期,但仍然是中原油田分公司重点关注的区块。该油田位于河南省清丰县和山东省莘县交界处,主要在山东省莘县境内;构造上是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的次级构造中央隆起带北端的一个穹窿构造,主体是被两组走向NEE
研究工区位于西部凹陷西斜坡的中南部位,西起西斜坡下台阶,东至清水洼陷。西斜坡潜山仅在欢喜岭、齐家、杜家台山、胜利塘、曙光潜山预测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多集中在中、高潜山带上,而对于深层潜山及己探明潜山的内幕深层存在储量空白区,西部凹陷中南部古近系勘探程度较高,古近系有利目标寻找和落实的难度日益增大,而潜山勘探程度相对较低,有利勘探面积大,西部凹陷中南部潜山层系多样,既有太古宇、元古界,又有中生界。油藏
学位
油田勘探开发的过程中,油层产能评价占着十分重要地位,一方面它能评价并提高前期勘探的效果,另一方面它能为开发规划方案提供的一些基础数据。然而实现对储层产能进行定量、半定量的预测评价则仍处在探索阶段。目前,油层产能评价只能通过试油、试采数据或油藏数值模拟等手段进行预测,还没有一套能够利用常规测井资料预测油层产能的成熟方法。以渗流力学为理论基础的试井分析是广泛适用的油层产能评价方法,但是试井存在成本相对
学位
潜江凹陷是江汉盆地位于中部的一个凹陷,亦是江汉盆地重要的产油层系。在对潜江凹陷南部新沟地区的II油组白云岩储层段勘探开发的研究结果表明,新沟地区新下Ⅱ油组致密油资源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但由于前期对于潜江凹陷新下Ⅱ油组的勘探重点在中部和北部,南部地区的勘探认知程度相对较低。  本论文以潜江凹陷南部新沟地区新沟咀组下段Ⅱ油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岩芯观测、薄片鉴定,综合、系统地对研究区新沟咀组下段Ⅱ油组地层
学位
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分布广泛,在横向上连片发育,分布面积广,砂体垂向上呈透镜状,一般在1~5米之间,砂体在垂向上具有由细到粗的反韵律或均质韵律。  席状砂分选磨圆好,平面的分布比较稳定,油藏的油气充注量高,但砂体厚度小,使其动用程度低,缺乏开发经验。  稠油具有高粘度、高密度、高胶质与沥青、少轻质馏分的特性,开采的主要技术思路是降低粘度,减小流动阻力及增大油层的泄油面积。对于薄层状席状砂稠油油层,注水
学位
新沟油田位于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南部地区,靠近总口向斜南部的继承性古斜坡上的新沟断垒带内,新沟咀组下段为江汉盆地的主要含油气层之一,凹陷南部具有较大勘探潜力,但针对其区域基础地质研究、岩性岩相展布规律、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有利储层空间预测、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富集规律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系统和深入,特别是对南部地区的致密油富集规律的认识还不足,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南部地区的勘探步伐。  本论文主要是以石油地质
学位
世界上一半的油气资源都储集在碳酸盐岩中,从而使得湖相碳酸盐岩研究在陆相含油气盆地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开展湖相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特征及有利储层分布预测研究对于指导油气勘探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详细调研的基础上,以碳酸盐岩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及石油地质学、测井地质学、数理统计等基础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地震及有机和无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等资料,对潜江凹陷南部新购地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