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病即病人的身心与生活调养,或疾病状态下的调养。作为养生的一个特殊领域,养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古人很早就强调“三分治七分养”的观念。但近代以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提高,人们头脑中只有治病观念,养病则渐渐被忽视。近些年来,人们对医疗的局限性和负面性认识越来越清楚,传统养生文化的价值也逐渐被人们所认知,而其中的养病文化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事实上,养病在当代对疾病问题的解决正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如何认识传统养病文化,养病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养病文化如何在今天得到传承和发展,却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严格地说,养生养病文化主要是基于道教文化和中医文化确立起来的,作为传统养生养病文化的集大成者,孙思邈的养病思想具有它的丰富多样性、系统性和典型性。所以本文选择孙思邈的养病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完整系统地展现传统养病思想的理论和方法内容,而且可以展现传统养病理论和方法的特性,彰显临床运用的价值和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对孙思邈养病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梳理和归纳阐释,对孙思邈及整个养病研究都具有开拓性。论文主要从孙思邈养病思想的来源、孙思邈养病的基本理论、孙思邈养病的具体方法,孙思邈养病理论方法的临床运用及孙思邈养病思想的当代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章内容:第一章绪论,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依据,文献综述,论文研究的内容,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等。同时,考察养病及相关的概念,特别是当代社会有关概念的界定问题。第二章养病概念的提出和源流。同时,考察养病思想的起源与历史演变,梳理考察梳理孙思邈之前养病思想的发展演变情况,包括老子庄子的养病思想,黄帝内经、葛洪、陶弘景的养病理论和方法,以及孙思邈对其继承和发展情况。第三章孙思邈养病的基本原理。本文将孙思邈养病的原理归纳为十个,并加以阐释和论述:(1)整体养备,强调从整体上来对病人进行调养,将各方面都考虑到,使机体恢复整体和谐地运行;(2)效法天道,要求病人的活动遵从天道,与自然规律保持一致,不违背天道;(3)协同阴阳,主张病人要应天时阴阳和平衡人体阴阳使阴阳调和平衡,而使人体达到阴阳和谐的状态;(4)调养形神,强调病人通过对形神的调养调整以实现形体与精神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5)调理脏腑,强调通过对病人脏腑的调节调整,改善脏腑功能使其关系协调;(6)通畅经络,强调通过各种方法使病人因病而阻滞的经络得以通畅,保证人体气机的顺畅;(7)扶正散邪,强调养病应重在扶养正气,散逐邪气,提高病人机体的抗病和适应能力;(8)动静结合,主张病人养病要动静结合,既要有动又要有静,既不过动也不过静;(9)中和有节,主张养病要持守中道,不过不不及,保持常制;(10)自慎忌讳,要求养病要加强自我养护,谨慎避免各种不利的事情。第四章孙思邈养病的具体方法。本文将孙思邈养病方法归纳为十一个:(1)“养德法”,即修善事以积德行、得善报,利于疾病恢复;(2)调神法,即对精神心理的调控,以走向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健康;(3)居处法,即创造有利健康的居住条件和保障病人居家生活的健康,以使病人生活更为规律、合理、健康;(4)睡眠法,即为病人创造安眠条件,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促进更好的睡眠,以让病人能更好地康复;(5)食养法,即病人的饮食调养方法,要求病人遵守饮食的宜、忌、慎,注意平调食物性味的寒热、五味,调节脏气等;(6)药养法,即病人的药物调养方法,也就是利用药物具有的性味功效,补养气血,调理脏腑,促进病人恢复;(7)辟谷服饵法,即通过辟谷以清除体内水谷积滞,并少量服食药饵以充益正气,从而梳理气机,调整机体的方法;(8)针灸法,即通过针法和灸法来调整人体气机,促进病人健康的方法;(9)按摩法,即通过拍打按摩,振动全身皮肉、经络、筋骨、关节、脏腑等,使其气血得到疏通调节的方法;(10)调气导引法,即通过运行体内气血精神,以调理气机,疏通经气,促进病人康复的方法;(11)房中法,即通过调节男女性生活,维持改善病人生理和心理状态,从而促进病人恢复健康的方法。第五章孙思邈养病思想和方法的临床运用,基于消渴和中风两种疾病,考察孙思邈养病理论方法的临床运用具体思路和方法。着重围绕中风和消渴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调养原则、调养方法等展示孙思邈养病理论和方法运用的特点。第六章孙思邈养病理论和方法的当代价值,讨论孙思邈养病理论和方法对现代养病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及对当代养病学科和养病产业建立发展的价值。第七章结语,讨论本论文研究的结论、贡献、局限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