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型底栖动物是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类群,广泛分布于底栖区,其群落的演替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本文研究了围垦工程对横沙东滩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以及围垦的不同方式对潮滩湿地生态环境的干扰情况。同时,根据大型底栖动物的食性划分功能群,并揭示横沙东滩围垦潮滩内外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围垦对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构成的影响。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评价长江口人工修复工程(南导堤和北导堤)形成的牡蛎礁对底栖动物的作用,本文对牡蛎礁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以及牡蛎的资源现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期为我国牡蛎礁的恢复重建,以及湿地生态环境结构和功能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围垦对横沙东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于2011年4—-12月,采用生态学的方法,选择了长江口横沙东滩成陆区、促淤区和自然潮滩3种生境,研究了围垦对其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横沙东滩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28种,物种分布为自然潮滩(22种)>促淤区(19种)>成陆区(7种),优势种为自然潮滩(6种)>促淤区(5种)>成陆区(2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均丰度为促淤区(118.68ind./m2)>成陆区(100.67ind./m2)>自然潮滩(57.56ind./m2),而年均生物量为促淤区(35.71g/m2)>自然潮滩(27.56g/m2)>成陆区(1.52g/m2),3种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与其种类组成有关。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自然潮滩>促淤区>成陆区。群落聚类和MDS分析显示横沙东滩3种生境的底栖动物群落之间存在较明显差异,同时ABC曲线也证实了成陆区和促淤区的底栖动物群落有明显变化,而自然潮滩的群落结构相对完整。以上结果表明,围垦导致横沙东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2.横沙东滩围垦潮滩内外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横沙东滩的围垦潮滩和自然潮滩进行底栖动物的采样调查,并进行功能群划分及数量特征分析。在围垦潮滩和自然潮滩分别采集到底栖动物19种和22种。依据食性将其划分为浮游生物食者、植食者、肉食者、杂食者和碎屑食者5种功能群,围垦潮滩各功能群物种数分别为4,5,4,3,3;自然潮滩分别为6,3,5,6,2。围垦潮滩丰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植食者>浮游生物食者>肉食者>杂食者>碎屑食者;自然潮滩为浮游生物食者>杂食者>肉食者>碎屑食者>植食者。围垦潮滩季节间仅有浮游生物食者和植食者的物种数存在显著性差异,潮位间仅有植食者的丰度存在显著性差异;自然潮滩季节间仅有浮游生物食者的丰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潮位间仅有植食者的物种数和丰度无显著性差异。围垦潮滩主导功能群在各潮位均为浮游生物食者和植食者;自然潮滩主导功能群由高潮带到低潮带变化为浮游生物食者→浮游生物食者和杂食者→杂食者。围垦潮滩浮游生物食者和植食者的3种多样性指数(H’、J’、d)较高,而杂食者相对较低;自然潮滩杂食者和肉食者的3种多样性指数较高,而植食者相对较低。以上结果表明:围垦潮滩和自然潮滩底栖动物功能群的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别;各潮位底栖动物功能群组成的不同与生境密切相关;围垦导致底栖动物群落以及功能群发生变化。3.长江口人工牡蛎礁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研究于2012年7月和10月对长江口人工牡蛎礁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巨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和白脊管藤壶(Fistulobalanus albicostatus)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16.33ind./m2和7197g/m2;1706.11ind./m2和3856.69g/m2。调查区域还发现大型底栖动物22种(不含牡蛎和藤壶),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57.64ind./m2和83.61g/m2,优势物种为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齿纹蜒螺(Nerita yoldi)、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和雷伊著名团水虱(Gnorimosphaeroma rayi)。对牡蛎、藤壶和其它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牡蛎的丰度以及牡蛎和藤壶的生物量在各潮位之间呈显著差异,而其它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在各潮位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群落聚类和相关性分析表明,牡蛎、藤壶以及其它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均与盐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