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枇杷(Eriobotiya japonica Lindl.)为蔷薇科枇杷属常绿果树,其果实于春末夏初成熟,酸甜适口,深受人们的喜爱,乃果中佳品。目前生产中广泛栽培的枇杷品种,其果肉较薄,果实大多含有3粒以上的种子,可食率较低,且不利于果品加工。本研究所在团队率先选育出的天然三倍体无籽枇杷在可食率和加工性方面均优于现有品种,具有极高的生产价值。近年来,已开展了大量生物学性状调查和遗传学研究,并从现有三倍体枇杷群体中筛选出了一批大果、无核、优质的单株。本研究针对部分大五星和龙泉1号三倍体不同单株及其二倍体(46份)的候选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通过检测到的位点对不同单株枇杷种质之间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估。并利用龙泉1号二倍体及其三倍体单株B355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其中存在的SNP,旨在为天然三倍体枇杷新品种审定、育性和果实品质调控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GeneBank中已登记的枇杷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从设计的20对引物中筛选出7对扩增条带特异,且测序结果具有核苷酸位点差异的引物进行研究。2、对7个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将每个基因片段的所有测序结果进行序列比对,从46份供试材料中发现SNP位点385个。其中CCoMoAT基因有15个SNP位点,DXS基因84个SNP位点,HSP70基因38个SNP位点,IDI基因48个SNP位点,S6PDH基因27个SNP位点,matK基因7个SNP位点,squalene epoxidase2基因168个SNP位点。按照类型划分,转换型SNP位点241个,颠换型SNP位点144个,转换型SNP位点明显多于颠换型,且各供试材料的SNP位点突变不完全相同。3、应用DnaSP软件进行统计分析,CCoAoMT基因、DXS基因、HSP70基因、IDI基因、S6PDH基因、matK基因和squalene epoxidase2基因的Hd分别为0.486、0.973、0.918、0.548、0.767、0.324和0.947,表明CCoAoMT基因、IDI基因和matK基因的遗传多样性一般,DXS基因、HSP70基因、S6PDH基因和squalene epoxidase2基因的遗传多样性高。CCoAoMT基因、IDI基因、S6PDH基因、matK基因、squalene epoxidase2基因的P<0.02,说明不同枇杷材料之间此基因有很大的差异,DXS基因的P<0.05,说明不同枇杷材料之间此基因的差异不明显,HSP70基因的P>0.10,说明不同枇杷材料之间此基因的差异不明显。4、SNP聚类结果显示,46个材料共划分为3个类群,大部分的龙泉1号和大五星三倍体材料在第1大类,靴带支持率为100%,少部分的龙泉1号三倍体、大五星三倍体和对应的二倍体都被分在了第Ⅱ和第Ⅲ大类,靴带支持率分别为92%和99%。其中B347在第Ⅱ大类中被单独区分开,另外,A332和B335、B349和A376、B329和A313、B414和A430都被分在了一起,节点支持率分别为93%、88%、47%、97%。A2和B352聚为一支,节点支持率为93%,B2和B338聚为一支,节点支持率为99%。A348、B356、B350、B373、B378、B336、B341、B242、B372、A379、B353、B357和B369能与其它三倍体单株分离开,这说明不同单株之间存在着较为丰富遗传多样性,能够利用筛选出的SNP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5、对龙泉1号二倍体及其三倍体单株B355的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筛选SNP位点,最终在龙泉1号二倍体中得到115383个SNP位点,其中转换类型的SNP位点72056个,占总数的62.45%;颠换类型的SNP位点43327个,占总数的37.55%。三倍体单株中得到121451个SNP位点,其中转换类型的SNP位点75966个,占总数的62.55%;颠换类型的SNP位点45485个,占总数的37.45%。统计数据显示,转换发生的概率接近颠换的2倍,而嘧啶间突变和嘌呤间突变的比例相差不大。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突变发生的比例相对较高,胞嘧啶与鸟嘌呤突变发生的比例相对较低,但差异并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