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是一种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短暂阵发性剧痛,又称痛性抽搐。据国内统计,本病发生率为182/10万人,为神经性疾患中最常见者。三叉神经痛多于中年后起病,男性多于女性,疼痛常位于单侧,右侧多见,双侧者少见。疼痛发作部位以三叉神经Ⅱ、Ⅲ支分布区最为常见,第Ⅰ支发病者较少见。临床上通常将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由于桥小脑角肿瘤、炎症或多发性硬化等原因侵犯三叉神经根的颅内器质性病变;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则不表现神经系统体征,而且应用各种影像学检查并未发现明显与发病有关的器质性病变。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虽有多种学说,但至今仍没有一个理论可以完整地解释它的临床特征。近年研究认为,该病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其发病机制有中枢病变和周围病变,而且有证据表明免疫和生化因素也与三叉神经痛密切相关。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有多种。首选药物保守治疗,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药物是卡马西平,但长期服用可使大多数患者出现药物耐受现象或产生难以忍受的副作用。手术治疗方法较多,如乙醇、丁醇阻滞三叉神经节;甘油阻滞三叉神经池;周围神经切断;三叉神经分支或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微血管减压术;神经根切断;经皮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立体定向放射γ刀放射治疗等。各种术式均有一定疗效,且各有其优缺点。神经根切断术治疗彻底,但术后面部感觉缺失的并发症令许多患者难以接受;微血管减压术已经实行几十年,疗效明显,但相对于其他治疗创伤较大且可能有神经系统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经皮射频热凝治疗疗效较高,但复发率也高,复发后再次射频治疗通常有效;经皮微球囊压迫术是一种微创手术,目前在国内应用较少,它可以保持三叉神经生理结构完整性,不损伤神经,较少影响面部感觉;随着物理技术和影像技术的发展,立体定向γ刀放射治疗成为近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新型有效方法,疗效高,无创伤,成为三叉神经痛治疗的新选择。本研究从解剖学入手,对三叉神经根周围的相关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同时对三叉神经痛的四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分析比较,为临床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指导。在基础方面,观察三叉神经根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选取10具正常成人头部标本,由外向内解剖双侧三叉神经根,在手术显微镜下对Meckel腔、三叉神经根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及卵圆孔相关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研究显示,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岩静脉与三叉神经根关系密切,且呈多样性;卵圆孔形态大小个体差异大。研究提示,三叉神经痛行微血管减压术时应严密探查,避免遗漏责任血管;卵圆孔穿刺应在影像技术指导下进行以提高穿刺准确率减少并发症。在临床方面,对三叉神经痛的四种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包括经皮微球囊压迫术、温控射频热凝术、立体定向γ刀放射治疗和微血管减压术在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应用。从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经皮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简便的方法,对三叉神经痛累及Ⅰ支和Ⅰ+Ⅱ支的患者,微球囊压迫术疗效优于其它三种术式。射频热凝术可迅速缓解患者疼痛,三维CT及X线卵圆孔定位弥补了徒手穿刺的缺陷,提高了卵圆孔穿刺的成功率和精确性,增加了操作的安全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立体定向γ刀放射治疗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式。高龄三叉神经痛患者可在密切监护下施行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术式选择可依据术中的探查结果。结论:①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岩静脉与三叉神经根关系密切,且呈多样性,三叉神经痛行微血管减压术时应严密探查,避免遗漏责任血管;②卵圆孔形态大小个体差异大,卵圆孔穿刺应在影像技术指导下进行以提高穿刺准确率,减少并发症;③微球囊压迫术、温控射频热凝术、立体定向γ-刀放射治疗和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都显示了良好的疗效;三叉神经痛累及Ⅰ支和Ⅰ+Ⅱ支的患者,微球囊压迫术疗效优于温控射频热凝术和立体定向γ-刀放射治疗;射频热凝术早期疗效好,且术后不良反应少;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确切,在密切监护下可用于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γ-刀放射治疗创伤小,具有不可替代的潜在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