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收集龚红卫教授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胃癌中医治疗的病例,采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对纳入病例的一般情况、诊断分型、治法方药等进行研究,分析纳入病例的共同特征和常用药物的性味、归经、药物类型,通过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胃癌治疗的核心药物、常用药物组合等,总结龚红卫教授治疗胃癌诊疗思路、遣方用药规律。方法:本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湖北省中医院花园山院区肿瘤科龚红卫教授收治的符合胃癌西医诊断标准,并采取口服中药汤剂治疗的病人。对入选病例的姓名、性别、年龄、就诊时间、组织学分类、胃癌分期、中医证型、治法方药等信息进行预处理,录入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运用Excel软件分析入选病例的一般情况、诊断分型,常用药物频数、频率、性味、归经等信息;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常用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构建药物关联关系可视化图;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挖掘常用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龚红卫教授治疗胃癌常用药对及药物组合,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总结龚红卫教授治疗胃癌诊疗思路、遣方用药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病例103例,纳入处方103首。所研究的病例中男性67例,女性36例,年龄区间是44岁-89岁,中位数是63岁,51-80岁是主要的就诊年龄。病理组织学分类统计结果发现,腺癌例数最多,占总体的98.06%。根据肿瘤细胞的浸润程度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本次研究中早期胃癌只有2例,进展期胃癌有101例,其中III期最多,占47.52%,IV期其次,占39.60%。中医证型分布中气血亏虚证最多,其次是气滞血瘀证,再次是痰湿凝结证,脾胃虚寒证最少。本研究选取的103首处方中,共涉及药物246味,总使用频数2015次。使用频数≥10的药物有57味,频数总计1432次,占总频数的71.07%,是胃癌治疗中的常用药物,其中砂仁、茯苓、麸炒白术、黄连、木香、法半夏、干姜、甘草、黄芪、黄芩10种药物使用频数大于40,频数总计560次,占总频数的27.79%,是龚红卫教授治疗胃癌的高频药物。对57种常用药物的性味、归经、药物类别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四气中排名前三位的是温性、平性、寒性,占93.02%;五味中辛味、苦味、甘味使用频数较多,占83.03%;归经以脾经、胃经、肺经、肝经为主,占68.70%;补气药、理气药、补血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化湿药、消食药、活血化瘀药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类别,占总体的68.81%。常用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出龚红卫教授治疗胃癌的核心药物,得到砂仁-木香、黄连-黄芩、莱菔子-紫苏子、砂仁-法半夏-木香、干姜-黄芩-黄连-法半夏等常用药物组合。常用药物聚类分析得到10个聚类,分别是:(1)莱菔子、紫苏子、桔梗、高良姜、香附、木香、砂仁、陈皮,以理气化痰、健脾化湿止痛为主,治疗痰气阻滞之胃脘痞痛、食积食少。(2)赤芍、当归、仙鹤草,以理气活血、祛瘀止痛为主,治疗胃癌血瘀证,有出血者加用仙鹤草。(3)以消痞散结为主,分为两种药物组合:第一组干姜、黄连、黄芩、法半夏,以化湿消痞为主,治疗胸腹痞满、呕吐泄泻;第二组全蝎、蜈蚣、鳖甲、水蛭、石见穿、山慈菇、藤梨根以祛邪抗癌为主,具有明确抗肿瘤作用。(4)丹参、桂枝、白术,以温阳燥湿利水为主,治疗痰饮水肿。(5)防风、五味子、炒白芍、白芍、枳实、厚朴,以止泻、行气消积为主,治疗腹泻或便秘。(6)焦山楂、六神曲、炒麦芽、鸡内金、瓦楞子、枳壳、云芝、山药,以健胃消食和胃为主,治疗饮食积滞。(7)柴胡、莪术,以疏肝解郁为主,治疗肝气犯胃证。(8)白及、海螵蛸收敛止血,生晒参、吴茱萸、甘草温中补虚。(9)麦冬、天龙、党参,益气生津。(10)地龙、炙甘草、姜半夏、川芎、太子参、麸炒白术、茯苓、黄芪,功效益气养血,化瘀散结。结论:胃癌临床上多见中老年男性,以III期、IV期最多。胃癌病位在胃,与脾、肝、肺相关。胃癌产生的基础是脾胃亏虚,主要病理因素是气、瘀、痰、毒。中医证型以气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痰湿凝结证为主,治疗以益气养血、理气活血、化瘀散结、健脾燥湿化痰为主,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等情况具体分析,辨证论治、随症加减,配合降逆止呕、消食和胃、利水渗湿、收敛固涩等治法,加用藤梨根、石见穿、水蛭、全蝎、蜈蚣等抗癌祛邪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