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关注他们的生命意义感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探究父母心理控制与自尊对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本研究以郑州市五所中学的680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生命意义感在性别、年级、班干部与否三个方面的发展特点;探查了父母心理控制和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研究了自尊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依据研究结果,结合中学生认知特点,利用心理活动课程进行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干预与提升,并探讨了该课程对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本研究丰富了父母心理控制、自尊及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本土化研究,为中学生生命意义教育提供可借鉴的心理学依据,切实促进了中学生和谐自我的构建。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采用父母心理控制问卷、自尊问卷及生命目的问卷,对68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初步探讨父母心理控制、自尊与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结果显示:(1)中学生生命意义感整体偏低。(2)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在性别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年级方面,九年级学生显著低于七、八年级学生(p<0.05);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方面,学生干部的生命意义感与非学生干部存在显著差异(p<0.05)。(3)中学生生命意义感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r=0.27,p<0.01),与父母心理控制呈显著负相关(r=-0.29,p<0.01),自尊与父母心理控制呈显著负相关(r=-0.27,p<0.01);(4)父母心理控制水平负向预测中学生生命意义感(β =-0.39,p<0.001),自尊在父母心理控制与生命意义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ab/c=21.0%)。研究二采用父母心理控制问卷、自尊问卷及生命目的问卷,以九年级的50名学生为实验班,另外50人为对照班,利用心理活动课程进行团体干预,结果显示:(1)实验班学生自尊和生命意义感得分前后测差异显著(t=-2.949,p<0-01;t=-2.017,p<0.05);(2)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父母心理控制、自尊和生命意义感得分后测差异显著(t=-2.201,p<0.05;t=2.271,p<0.05;t=l.986,p<0.05);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中学生生命意义感总体偏低。年级方面,七年级学生生命意义感最高,八年级次之,九年级学生最低。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方面,学生干部的生命意义感高于非学生干部。(2)父母心理控制水平越低,中学生自尊水平就越高,其生命意义感也越高。(3)父母心理控制不仅能直接负向影响中学生的生命意义感,还能通过影响自尊间接影响生命意义感;(4)心理活动课程能够显著提升中学生自尊水平,进而提升中学生生命意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