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谱系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jy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非以精英立场写作,知识分子是他小说中出现频率最密集、样态最丰富、涵义最宏广的一类人物。在形式实验、先锋转向及至后先锋时期,他始终在向“真正的知识分子写作”靠拢,因为他认为作家应该不断反思眼前绝望的生活,文学需要给人类焦灼的心灵提供希望和价值依据。这也是格非30余年创作轨迹的“变中之未变”。若以精神救赎方式的不同为依准,格非在不同创作期所塑造的知识分子可分为四种类型:心理病变的疯子、灵魂污浊的伪君子、以死抗争的殉道士和回归真我的“失败者”。他们共同组成一个具有深层结构寓意的知识分子谱系。通过审视格非主体性倾向的变化可以找到这一谱系的寓意。
  本论文分为绪论、本论第一至第四章和结语三部分。第一至四章每章分析一类知识分子。每章第一节为本体论分析,回答“什么是”的问题,对该类型特性试图界定;每章第二节为认识论分析,回答“如何是、为何是”的问题,剖析该类型思想行为的深层动因;每章第三节是谱系划分依据,即该类型采取的超越精神困境的方式。每章末分别设有小结,以点明作者对该类型知识分子的态度。结语部分阐说知识分子谱系的结构寓意,发覆格非通过此谱系所要追求的价值体系。
  绪论部分叙说格非小说知识分子谱系提出的背景,以及知识分子谱系提出的原则,即不同知识分子对各自精神困境采取的超越方式。绪论还将介绍此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情况,和本论文的研究难点、创新点与研究方法。第一章解析疯子谱系,对“疯”的心理界定主要依据精神病征的原则,认为疯子是心理病人而非于世不容的“先驱”。对乡土文化和都市人性这两类致疯的外部因素进行阐析,并指出疯子对逼迫的反抗方式:自毁。作者对疯子持既同情又不赞许的态度。第二章分析时代重压下抗拒现实的殉道士。将殉道士分为绝望的“阴性”和舍命死义的“阳性”两类,指出他们对困境共同的超越方式为求死。作者对殉道士持敬佩但不鼓励的态度。第三章分析虚伪的伪君子。首先解释伪君子出现的背景——功利社会,为何是正直知识分子的“阴暗时代”,继而以“权、钱、名、色”四种欲望为镜像分析伪君子丑恶的灵魂世界。作者对伪君子持批判讽刺之态度。第四章阐释最复杂的“失败者”。“失败者”的理想主义与普遍功利的现实构成绝对冲突,因此他们那“孤郁伤怀”的精神属性就格外显著。本章通过分析他们个性中的不事虚矫与充满矛盾的“羞感”心理,来说明其内在心灵的复杂性。当“失败者”历经理想的挫败并看清欲望反噬的结果之后返璞归真,在后乌托邦时代以坚守自我精神世界的方式放弃现实对抗,超越欲望和理想的二重困境,最终返归本真的存在状态,成为求真向善和审美的诗意之人,这是新世纪以来格非面对绝望现实所重构的“乌托邦”,也是他为生活指出的意义之途。结语将阐明知识分子谱系结构的深层寓意,和对知识分子忧患问题的思考中折射出的格非的主体性倾向。结语还指出本论文对格非知识分子书写的局限性揭示不足。谱系未彻底区分开人物特性的交叉重叠性,以致造成本文内容有些许前后勾连的现象。这都有待在今后研究中进一步梳理。
其他文献
在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中,探讨作家描述自然事物时,多涉及“心”及“物”的关系问题。“心物”关系作为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典型问题,揭示了客观外在世界与内在心理之间的规律。刘勰指出,文艺创作需要作家之“心”与自然之“物”相互交融汇通。这种“心物”关系,王元化先生总结为“心物交融”说。刘勰的“心物交融”说,要求准确地图摹自然事物的本真面貌,阐明文章写作是作家眼观万物、深思熟虑,以文辞呈现情志的过程。这与梅洛·
学位
“河流”意象是莫言“高密东北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贯穿莫言小说创作历程的重要意象之一。莫言在各类访谈和演讲中也多次提到了河流之于自己的故乡和自己创作的重要意义。因此,对莫言小说创作中的“河流”意象进行系统性的解读与研究,有助于推动莫言意象系统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莫言小说再解读。  目前学术界对于莫言小说创作中“河流”意象的系统性研究较少,基于研究现状的不足,本文将通过文本细读、统筹整理等
学位
宗教与文学,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精神现象。新时期以来,宗教文化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中国文学在宗教文化中守望精神家园、开拓艺术资源,宗教文化价值观念也借由文学获得诗意观照。把握宗教意识与作家艺术个性、审美风格之间的联系,能够为当代文学的研究提供具有独特价值的视角。在这其中,马丽华和北村的宗教性文学书写无疑具有启示意义。马丽华全方位、大规模地对藏传佛教文化的描写,以文学的诗性观照,
学位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观念,除了绪论和结语,论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题为“贾平凹女性观念的基本形态”。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价值观和审美观相互渗透、影响,首先可从其性别观念入手探究其女性其价值观。他在中国传统“阴阳”哲学思想影响下认为男女的结合也是实现“阴阳合一”的途径,但从其小说文本中仍可见其“以阴辅阳”、使女性居于从属之位的观念。在涉及婚恋观的小说中,人物关系模式呈现出“妻妾
学位
《平凡的世界》问世以来,精英读者和大众读者对其的接受状况总体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一方面广受普通读者的热读与喜爱,作为影响无数人的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名副其实;另一方面,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书写代表的“学院派”声音则对小说保持一定程度的漠视与冷落态度,新世纪后才逐渐增添更加丰富的论述表达。本文将从整理《平凡的世界》的接受情况入手,分析“路遥现象”出现的原因,并由小说的改编作品及其二度传播接受,思考《平凡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已经完成经典化的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之一,自问世以来就不断被阅读、评论、改编和阐释,在当代国人的文学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梳理《白鹿原》传播接受的具体过程,考察了多种传播路径对小说产生的影响以及普通读者对小说的评价和反应,观照了普通读者参与下其自身经典化的建构过程。  本文主要从文学生产、文学传播与读者接受三个方面来具体展开。  1990年代初出版业进行了市场经济下的全
辽宁作家在现当代文学工业题材的书写、工人形象的塑造方面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也在不同时期留下了重要的文学遗产。尤其是“十七年”时期,工人题材小说成为辽宁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草明的《乘风破浪》、艾芜的《百炼成钢》等作品都在这一时期引发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上个世纪80年代,国企渐进式改革开始,辽宁作家的工人题材写作也随之发生变化。在90年代国有企业大规模的下岗潮中,胡小胡和孙春平在作品中对于下岗工人的描
学位
吴汝纶是晚清著名学者、古文家和教育家。然而迄今为止学界对于这位“桐城派最后宗师”尚未有过系统的讨论,也未曾出现以吴汝纶作为研究对象专著。古文是吴汝纶不朽的功业,也是他一生学行的基础,所以研究吴汝纶的思想和创作,须从其文学活动入手,深入研摩文本,了解其继往开新古文理论和创作,才能全面把握吴汝纶生平学行大旨及其他方面的思想。本文以吴汝纶的古文理论和古文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再次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吴汝纶以古
学位
学位
五四以来,以西律中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论研究的大趋势。对《文心雕龙》和《文选》的褒扬或批评,往往关注于二书是否区分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以往我们异常重视萧统的文学身份而忽视他的政治身份。萧统是梁武帝寄予厚望的皇位继承者,这是对他认识的出发点。刘勰的人生观里有着强烈的立功意图和阳刚进取精神。对于刘勰来说,“垂文”只是“穷”时的“独善”,他更在意的是建功立业,成为国之栋梁,处理军国事务。从他们的身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