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学校园内的恋爱现象越来越普遍,恋爱成为大学校园内一个热门的话题。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在性心理发展上,走过了性疏远期和性接近期,进入了恋爱期,对情感的需求大大增强了,这是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自然现象。从这个角度讲,大学生的恋爱现象是自然的、正常的、无可指责的。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并没有完全成熟,恋爱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还是相当多的。恋爱观和恋爱行为的偏离不仅会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带来严重的影响,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事业和前途,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当前学生恋爱观的现状,对学生的恋爱给以正确的引导。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主要探讨长春地区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和特点,并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大学生恋爱心理在性别、年级、专业和生源等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经过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研究结果显示,大一新生介入恋爱的人数有所增加,已经不存在年级上的差异;大部分大学生的恋爱动因是出于爱情,他们恋爱的动因是积极的;大学生择偶时既注重择偶对象的主体条件,同时也注重其外在条件;多数大学生认为恋爱与婚姻无关;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积极应对失恋,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对网恋这种新型的恋爱方式多数大学生持谨慎态度;大学生性观念仍然比较保守,认为婚前性行为要慎重对待;姐弟恋在大学生中逐步得到认同和接受。2.大学生恋爱心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择偶标准的相关条件中,女生更加看重对方的经济条件;女生更多的认为爱情最终会走向婚姻;男生的性观念较女生开放;男生能够主动追求异性,女生多处于被动状态。3.大学生恋爱心理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恋爱对自身影响的看法上,大一新生认为恋爱会使得学习和生活更有动力;在恋爱与婚姻的看法上,大一新生更多的认为现在谈恋爱的异性就是自己结婚的对象,这表明大一新生对恋爱缺乏真切的认识,把恋爱理想化,而高年级的学生对恋爱的看法更加全面和理性。4.大学生恋爱心理在专业和城乡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生与理科生相比,文科生更加看重对方的经济条件;在择偶方式中,城镇与农村大学生相比,城镇大学生在追求异性上体现的更加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