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关于公共知识分子在新型传媒环境下的发展、演变成为一个值得社会和学界思考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多年来在与大众传媒的互动过程中,公共知识分子经历了命运的起伏转折,有人褒扬,有人批判,有很多值得思考和体味的地方;另一方面,在新型传媒环境下,公共知识分子又获得了新的话语空间,但也出现了许多现实隐忧,有很多东西值得反思和改进,其中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就是公共知识分子与微博的关系,这一讨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界定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后,着重分析了公共知识分子“公共性”这一本质特征,及其与大众传媒“联姻”,在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空间中展开话语叙说;于是,“媒介场”逐渐侵蚀“知识场”,公共知识分子也面临“自主性丧失”的尴尬境地,他们的话语空间被扭曲,公共性被掩埋。幸运的是,随着微博等新媒介的诞生,公共知识分子建构公共性有了新的选择和可能。出于现实社会的迫切召唤和公共知识分子建言立说的内在需求,一大批公共知识分子在微博中栖居,逐步占领“意见领袖”的角色高地,这既得益于微博在信息传播时呈现裂变式、原生态和个性化、碎片化的特质,使得公共知识分子的影响力能够迅速扩展,也需要公共知识分子充分动员社会资本,借助现实生活中建构的人际信任参与公共事件的讨论,提供有价值的观点。 承接微博的技术赋权,公共知识分子凭借“意见领袖”的身份在微博中关照社会、叙说思想,其存在特征也呈现多样状态,本文选取微博“意见领袖”于建嵘为研究个案,通过文本分析可以看到,微博主体倾向于批判体制,话语呈现文字式、故事化、情绪化、娱乐化和追问式等特征。在与网民的互动过程中,限于内外条件,公共知识分子则与之呈现不对称、弱交互的关系,评论相对较少。 不管怎样,公共知识分子所确立微博的“意见领袖”有很大的作为,他们既传播信息,也设置公共议程,既参与公共讨论,也热心社会公益,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公共价值。但是,这也存在着很多现实的隐忧,公共知识分子在微博空间中仍有许多改进之处。